中文名 | 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60514-2/9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图片
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
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底款
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简介
乾隆款厂官釉绶带耳葫芦瓶,清乾隆,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8.2厘米。
瓶葫芦式、束腰、圈足。束腰处模印 莲瓣纹,瓶体两侧饰有细长的绶带耳,通体满施茶叶末釉。外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厂官釉为高温结晶釉,始烧于唐代。制作时将釉料中含铁、镁的着色剂挂于坯胎上,经一次高温烧制而成。釉面呈黄绿色泽,釉中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星点,有的酷似茶叶末,有的颇似鳝鱼皮,有的如蟹壳色,因此又有茶叶末、鳝鱼黄、蟹甲青等名称。
清乾隆时期厂官釉颜色品种繁多,如鳝鱼黄、蟹甲青、茶叶末釉等。此瓶为传统样式,釉面呈黄绿色,古朴雅致,为典型的乾隆朝官窑制品。
相关知识科普
葫芦瓶
瓶的一种式样,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多为陈设用品。“葫芦”音近“福禄”,有书“大吉”二字者,为祈求吉祥福禄之意。宋代南北方均有烧造,元以后景德镇大量烧制葫芦瓶,有八方形、上圆下方形、扁腹形、长腹形等,尤以明嘉靖时期为多。
葫芦式
为笔头形状之一种。笔头尖部细长、腰部粗壮、状似葫芦的毛笔通常称为葫芦式。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模印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纹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体上压印,使花纹印到坯体上,施釉烧成后,胎上的印纹在釉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称“模印”。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鳝鱼黄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俗称“鳝鱼黄”。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