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鳝鱼黄釉钵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鳝鱼黄釉钵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695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鳝鱼黄釉钵❖图片
鳝鱼黄釉钵
鳝鱼黄釉钵底阴刻篆书款
鳝鱼黄釉钵❖简介
鳝鱼黄釉钵,高32.7厘米,口径30.6厘米,足径27.3厘米。
钵敛口,圆腹,腹下渐收,瘦底,圈足。钵内外通体施鳝鱼黄釉,底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鳝鱼黄釉属于铁、镁结晶釉,是雍正时期唐英创烧的釉色品种。雍正十三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记载,景德镇御窑厂“仿厂官釉,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这三种均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只是因烧成气氛的不同而呈色不同。清期厂官釉品种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鳝鱼黄、瓜皮绿等。雍正厂官釉器以瓶类琢为多见,造型既有传统造型,又有仿古青铜器。此钵器型规整,釉色偏黄,色如鳝鱼皮,釉面细腻、匀净,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
相关知识科普
鳝鱼黄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俗称“鳝鱼黄”。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