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53896)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图片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内御制诗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底款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简介
乾隆款仿朱漆菊瓣式盘,清乾隆,高3.4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9.9厘米。
盘敞口、浅腹、圈足。盘呈菊瓣形,盘内及外壁均施仿朱漆釉。外底为仿黑漆地,署金彩楷体“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款。内底微凸起,以金彩题乾隆御制诗:“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以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用谢青喻,仙人颜侣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摛吟愧即多。乾隆甲午御题。”下署仿篆体“乾”字、“隆”字印章款。
乾隆甲午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时期创烧出仿制各种工艺品的瓷器,其颜色和质地都与被仿品极为相像。仿漆器就有仿朱漆、仿雕漆、仿黑漆描金、嵌螺钿漆器等,所见以盘、碗居多。
此件仿朱漆盘外底施仿黑漆釉,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漆器制品的工艺特征,反映出乾隆时期陶工对釉料的配制、烧成火候及气氛等工艺已能运用自如。乾隆皇帝对此件作品倍加欣赏,特为其写诗。
相关知识科普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黑漆描金
在黑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工艺技法。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嵌螺钿
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螺钿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