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补衮图》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补衮图》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3455-3/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补衮图》❖图片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补衮图》❖简介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补衮图》,明崇祯,纵33.4厘米,宽24.5厘米。
此图为《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第三幅,在白色绫地上绣成。画面描绘一位女子端坐于圆凳上正神态专注地精心绣制龙纹衣装。女子头戴金线镶边簪钗,着交领橙色上衣和白地蓝花长裙,一袭蓝色霞帔飘曳垂地。其面容蛾眉杏眼,樱口桃腮,秀丽姣美。作者着意刻画人物的皓腕纤指,表现出女子手指的灵巧和动感。作品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两处重点部位的刻画,塑造出一位端庄娴雅、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此件绣品配色爽丽明快、鲜艳夺目而又自然和谐。针法精细,于细节的描绘尤为精心,力避雷同。如上衣的皱褶用深、浅橙色线以抢针法表现,而长裙的皱褶则以六七道淡绿色线斜长抛过,使衣纹线条流畅,质感甚佳。
对页为董其昌题诗:“龙衮煌煌,不阙何补。我后之章,天孙是组。璀璨五丝,照耀千古。娈兮彼姝,实姿藻黼。”
相关知识科普
韩希孟
韩希孟,名媛,武陵(湖南)人,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明末著名的刺绣家。她擅长刺绣,工画花卉,却不以临摹形似为满足,而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因此所绣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寓动、神韵逼真的境界,备受世人欣赏,世称“韩媛绣”。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抢针
传统刺绣针法之一,又称“戗针”。按纹样形状分层刺绣,其针法有三类:从纹样外缘向内刺绣称“正抢”,从内向外并将绣线扣压成弧形者称“反抢”,绣一层空白一层称“迭抢”。抢针主要用于表现物象色彩的深浅变化,具有晕色效果,纹样层次分明,装饰性强。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