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玉兽面纹花觚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玉兽面纹花觚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269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玉兽面纹花觚❖图片
青玉兽面纹花觚❖简介
青玉兽面纹 花觚,清中期,高18.3厘米,口径7.8×4.4厘米,足径5.6×3.4厘米。
花觚青玉质,长方口,有直边,长颈,凸腹,高圈足外撇,下有直立裙边。颈部和足部饰回纹 锦地及蝉纹,腹部饰兽面纹。
此器仿青铜觚造型,青铜觚盛行于商代中、晚期,是一种饮酒用具。清代,玉器、瓷器、珐琅器等手工艺品中都有受青铜觚的启发而制作的觚类器物。清宫廷的玉器中此类造型的用品有些还内衬铜胆或纸胆,上有几个一组的孔洞,可用于插花。
此器造型秀美挺拔,纹饰精细工整,有青铜器纹饰的质感。
相关知识科普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花觚
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锦地
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