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12-19 投稿人 : loveart 围观 : 评论
中文名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
外文名
创作者
别名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
时代
门类 竹木牙角匏
出土
备注 文物号(新00136436)
文保级别
馆藏地点 故宫博物院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图片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简介

文竹 螺钿 方胜式盒,高6.5厘米,口最宽24厘米。

盒作方胜式,盖、身为天覆地式,平底。每个顶角均出半圆弧形,贯通至底,成圆柱状,增添了器形的变化。通体贴浅色竹黄为饰,盖面边缘处又镶贴一层,成阳文装饰带,恰好廓出二方形叠角相压的轮廓线,内分别用螺钿、玉石、染牙、色漆、槟榔木等镶嵌 八仙纹,正中以红漆嵌一变体寿字纹。盖、身立墙则各有一条装饰带,以阴刻为之,区别于盖面阳文。

此方胜盒的造型及暗八仙等纹饰都不超出清代宫廷工艺所习用的器物造型和吉祥图案的范畴,但此盒仍有颇为巧妙的细节,特别是方胜盒对撞的二部分,其盖面边饰及顶角上的团花均不同。这种不同的纹饰表现在两部分立墙上,愈为有趣,整体效果如同两个盒子撞合为一体。此外,盒盖底边未镶贴竹黄,恰巧形成一剖面,制胎、嵌贴、拼接等工艺痕迹都清晰可见,是值得留意的局部。


相关知识科普


文竹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嵌螺钿

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螺钿

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即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画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其起源甚早,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有的学者认为这就是螺钿工艺的滥觞,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宋代的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入清后,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方胜

以两个菱形部分叠压相交而构成的纹样,也指用金、银、玉石、丝等材料制作成的这种纹样的饰物。

竹簧

这种工艺也称“文竹”、“竹黄”、“翻簧”、“贴黄”等。以大型楠竹为材,用刀劈去竹青和竹肌,仅留下如厚纸般一层薄薄的竹簧片,呈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贴到木胎上,刻上纹饰。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的竹簧。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染牙

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暗八仙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八仙指神话传说中神通广大的道家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他们各持一件宝物,分别是葫芦、扇子、花篮、渔鼓、荷花、宝剑、洞箫和玉板,传说这些宝物法力无边,有逢凶化吉之作用,其被用作装饰图案,以物代人,称暗八仙。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用以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明清以来,以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吉祥的图案十分流行。如牡丹--富贵,桃实--祝寿,石榴--多子,蝙蝠--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等等。同时,还常用多种动、植物搭配组成吉祥图案纹饰,如: 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 牡丹、白头翁——“富贵白头” 蜜蜂、马、猴——“马上封侯” 牡丹、瓶——“富贵平安” 鹿、鹤——“鹤鹿同春” 灵芝、仙鹤衔佛手、竹——“灵仙祝寿” 石榴、佛手、桃实——“福寿三多” 卍带、鲇鱼、如意——“万年如意”、“年年有余” 荷花与盒——“和合二喜” 如意云纹、平水杂宝、海水江崖——“寿山福海”等等。

团花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盒子

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的部分。当梁枋构件太长时,则在箍头和藻头之间添加盒子,内画图案。盒子也有菱形或其它形状者。

相关文章

  •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黄杨木 圆雕 李铁拐像,通高35.7厘米。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至正二年,即1342年。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这种绕腰...

    1409 黄杨木 圆雕 李铁拐 八仙 络腋 罗汉
  • 镂雕花木老人犀角槎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镂雕花木老人犀角槎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镂雕花木老人犀角槎杯,清。犀角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盛放在犀角杯中的酒或水能吸取犀角本身的药性,起到凉血解毒的作用,因而其雕刻品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故而清代臣工竭力搜求,以之进献皇帝。此件应是纪昀进献。据清宫进单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二十日,纪昀进旧犀角望仙槎一件”。...

    993 镂雕 犀角 角本 纪昀
  • 牙雕人物图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牙雕人物图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牙雕人物图笔筒,明,高12.4厘米,口最大径7.5厘米,底最大径8.2厘米。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有象牙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象牙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

    426 笔筒 阴刻 跣足
  •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清中期,高8.3厘米,口径9.4×6.9厘米。角形略圆,色如浅栗,呈盂杯形。杯口沿微敞,一侧翻卷成流,腹部圆鼓,足部收敛,底内凹成高圈足,圆中见方。杯柄由镂刻的大小双螭构成,大螭上攀,小螭下行。上攀者双爪把住杯的口沿,头向杯内窥视,下行者后爪和尾仍勾住杯口,昂首耸肩,前爪趴在大螭的腰和尾上,双螭气势雄健,生动活泼。杯身犹如圆形的罐盂...

    1441 犀角 弦纹 开光 浮雕 夔龙 龙纹
  • 陈祖章等象牙雕《月曼清游》册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陈祖章等象牙雕《月曼清游》册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每页长37.1厘米,宽32.9厘米。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页,为对折式,一面为景,一面嵌螺钿诗文,签题《月曼清游》。此册以宫中仕女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娱乐活动为题材分刻十二页,景题分别是:“寒夜寻梅”、“闲亭对弈”、“曲池荡千”、“韶华斗丽”、“池亭赏鱼”、 “荷塘采蓬”、“桐荫乞巧”、“琼台赏月”、“深秋观菊”、“围炉博古”、“文阁刺绣”...

    1897 嵌螺钿 螺钿 仕女 寒夜寻梅 闲亭对弈 曲池荡千 韶华斗丽 池亭赏鱼
  •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清,高17.3厘米,筒径13.3厘米。清宫旧藏。笔筒圆体,镶红木口及底,三足。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为主,雕刻竹林七贤及童子数人,上下分别布置人物数组,有的弈棋、有的出游、有的烹茶,神态各异。而镂雕竹林,排列紧密,根根通透,尤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层层雕镂,体现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风格。...

    928 竹林七贤 笔筒 红木 浮雕 镂雕
  • 匏制八方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匏制八方笔筒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匏制八方笔筒, 清康熙,高15.5厘米,径11.5厘米。笔筒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筒身八面范制阳文楷书唐诗一首: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958 笔筒 阳文
  •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清,高12.2厘米,底径11.5×9厘米。菩萨像以非洲犀角刻成,头戴发冠,身披广袖法衣,左手捏念珠,右手托如意,双目微闭,端坐于桃花座之上。此像刻工细致,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自然,面部表情细腻。由于非洲犀角色泽较浅淡,与角尖深棕色色差较大,因而将色泽染深,使整体色调深沉协调。此犀角雕菩萨像于1986年由香港叶义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1525 犀角 菩萨 广角 念珠 刻工 色差
  • 犀角雕瘿瘤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瘿瘤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瘿瘤纹杯,清,高7.4厘米,口径12.6厘米-8.7厘米,足径4.3厘米-3.9厘米。杯广口,细腰,敛底,口沿略近椭圆,并不规则,流部稍抬高。杯整体造型及装饰如截断的老树桩。口内一周磨平,至与流相对的尾部则阳起成凸棱线。杯壁似树干中空后的皮层,以浅浮雕为主要技法刻划瘿瘤的罅隙瘢痕为装饰,颇为独特。外壁大部分光素,仅于局部浮雕若干小瘤凸,一侧有剥裂的老皮...

    1027 犀角 浮雕 瘿木
  • 犀角雕螭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螭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螭纹杯,清,高12.8厘米,口径14×8.1厘米,足距8.2×7.5厘米。杯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 雷纹。外壁饰菊纹锦地,并在杯身上镂雕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攀爬,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

    1061 犀角 螭纹 广角 阴刻 雷纹 浮雕 灵芝 镂空
  • 竹根雕松树水丞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竹根雕松树水丞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竹根雕松树水丞,清,通高7.2厘米,口径最大1.9厘米。水丞截取竹根雕为松干式,略呈椭圆柱体,筒身不规则地随形起伏,平底,微内凹。口部较小,口边阴刻及去地浮雕水纹,使其似树桩内积水而形成,引人遐思。器身一面镂雕松树枝叶屈曲伸展,遮覆于口沿,设计颇精巧。针叶及松鳞的雕刻纤毫毕现,富于质感。另一面则保留竹根天然形态,稍加打磨,与雕刻面恰成对比。水丞下配镂雕木座,...

    1720 水丞 阴刻 浮雕 镂雕
  •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高8.1厘米,口径16.8-12.2厘米,足径7.8-7厘米。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满雕扶疏婀娜的玉兰花、丰满硕大的荔枝、晶莹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纹,并以其枝叶围成圈足。此器造型浑圆厚重,图案以整枝大花朵为主要装饰,采用浮雕、镂雕技法,技艺纯熟,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972 犀角 浮雕 镂雕
  • 犀角雕花鸟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花鸟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花鸟杯,清初,高9厘米,口径15.6-10.4厘米。杯敞口,敛足,杯体棕红色。杯形似半开状的芙蓉花,花萼和茎叶盘结为底足,枝杆为杯柄,另有两朵寿菊依杯之外壁而生。杯内壁一杈带蕾花枝伸入杯底,两只小燕于枝上枝下跳跃嬉戏。此角杯造型端庄,色泽莹润,刻工精湛细腻,文人风气浓重,应为清初江苏一带高手所制。此杯把玩在手,颇耐观赏,特别是当酒水漾于杯内时,杯底的花...

    1152 犀角 刻工
  • 犀角雕松树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松树纹杯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犀角雕松树纹杯,明末,高6.1厘米,口径10.1×7.5厘米。杯为亚洲犀牛角制,椭圆形,口外撇,造型如同一座倒置的山崖。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制品中之佳作...

    1100 犀角 镂雕 浮雕 刻工
  • 张希黄沉香木刻东坡游赤壁图酒斗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张希黄沉香木刻东坡游赤壁图酒斗 - 故宫竹木牙角匏类藏品

    沉香木刻东坡游赤壁图酒斗,明,张希黄制,高9.4厘米。此杯依材质的天然形状随形雕成,器表以线浮雕的手法刻画宋代文豪苏轼赤壁夜游的故事。口沿处刻“东坡游赤壁图”6字及“希黄子”款,据此知为明代雕刻高手张希黄的作品。此酒斗雕刻技法娴熟,所刻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可见名匠之功力。沉香木为珍稀的木材品种之一。此杯材质的色泽与犀角的颜色酷似,如不细察,极易混于犀杯之类。...

    1663 沉香 赤壁 浮雕 苏轼 犀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