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 |
时代 | |
门类 | 书法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3385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图片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简介
《七律诗》轴,清,梁同书书,纸本,行书,纵130厘米,横31.6厘米。
释文:
赤壁归来入紫清,堂堂心在鬓凋零。江沙踏破青鞵底,却结丝絇侍禁庭。
胸蟠万卷夜光寒,笔倒三江砚滴干。大似不蒙稽古力,只今犹著侍臣冠。山舟同书。
款署:“山舟同书。”钤“山舟”、“梁同书”白文印,鉴藏印有“龙友审定”白文印、“即此是学”朱文印。
本幅书宋代黄庭坚七言绝句两首,见《山谷集》卷九。书学米芾,行笔娴熟流畅,表现了一种雅致的艺术品格。
相关知识科普
梁同书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90岁后又号新吾长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自幼爱好书法,12岁能为擘窠大字,初学颜、柳,中年用米芾法,直至90岁依然笔致洒脱,无苍老之气,与梁巘有“南北梁”之称。著有《頻罗庵论书》、《頻罗庵书画跋》等。
赤壁
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城西北江滨,名赤鼻矾,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亦名赤壁。赤壁是长江中无数矶崖中的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周瑜和西蜀诸葛亮打得大败,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定局,赤壁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砚滴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稽古
考察古代,研习古事。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