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清拓颍上兰亭序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清拓颍上兰亭序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5057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清拓颍上兰亭序❖图片
册页6
册页7
册页8
册页9
清拓颍上兰亭序❖简介
清拓颍上兰亭序,锦面,挖镶裱,蝴蝶装。四开。墨纸半开纵24.1厘米,横9.9厘米。
颍上兰亭与黄庭经合装一册,为翻刻。本幅兰亭叙文二十八行,末刻“兰亭叙唐临绢本”,并“永仲”、“墨妙笔精”等印。
颍上兰亭相传在安徽颍上县城掏挖南关井所得,故名。其出土年代应不晚于明正统九年(1444),刻有“兰亭序唐临绢本”七字。帖石的另一面刻黄庭经,有“思古斋”三字,因名“思古斋黄庭”。
颍上兰亭在明清新发现的兰亭拓本中,有较高的地位,实际上只是一种临本,全帖缺29字,从“次”字偏旁刻为三点,“清”字竖笔歪斜等特征看,其与“領字从山本”有渊源。“領字从山本”中“崇山峻領”的“領”字上加“山”,为“嶺”,其特点包括:“在”字撇笔不出头,“蘭”字草字头下刻一小横笔,“次”字是三点水旁,“聽”字耳字边中为三横等。原帖涂改字迹处,或空白,或无涂改字痕而直书后改字。
颍上兰亭“快然自足”行末,右侧刻小“僧”字,偏旁脱失。颍上本原刻“群”字顶上一方折笔,甚为清劲,翻刻则差矣。在兰亭帖的十四、五行下部之间,常常出现一个“僧”字。原是梁徐僧权压缝书名,时间久了仅存僧字,镌刻时就照刻下来。
思古斋是元人应本的斋号,他所藏的黄庭经拓本,是元祐续法帖中所刻,颍上兰亭也是元代镌石。有“墨妙笔精”、“永仲”刻印,永仲是米芾的朋友蒋永仲。
拓本钤“至宝”、“徐氏珍藏”、“雪峰印信”、“灵蛮”、“东涌”等印十方。
相关知识科普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法遒媚劲健,精美绝伦,为历代楷模。
蝴蝶装
简称“蝶装”。图书装帧中册叶制度的早期形式。书叶按照中缝反折,即将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再将各叶中缝的背口对齐,以浆糊粘连在作为封皮的厚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翻阅时,书叶有如蝴蝶两翼开展。其封皮有软面和硬面两种。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