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泰山都尉孔宙碑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泰山都尉孔宙碑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340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泰山都尉孔宙碑❖图片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
泰山都尉孔宙碑❖简介
纵:25厘米,横:13.5厘米。
此为明末拓本,四十五开半,十行“凡百印高”之“高”字损半,十四行“殁垂令名”之“殁”字右上部完好,即殁字头本。黄易鉴藏,钤“黄小松”印。
碑立于汉延熹七年(164年)。碑文书法齐整,波撇并出,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规矩。碑阴书法亦淳厚。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孔宙碑阴》笔意深古,昔人以为如蛰虫盘屈,深冬自卫,真善为譬者。”碑现存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孔宙
孔宙(?-163年),字季将,孔融之父,孔彪之兄,孔子第19代孙。历官郎中、都昌长、元城令、泰山都尉。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魏的书法最为兴旺发达。其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北魏书法艺术的形式也是较多的,除碑刻以外,还有墓志、造像题记及摩崖刻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