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董诰秋山萧寺图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董诰秋山萧寺图轴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5758)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董诰秋山萧寺图轴❖图片
董诰秋山萧寺图轴❖简介
《秋山萧寺图》纸本 设色 纵140.4厘米 横72.1厘米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 大学士。谥文恭。工诗古文词,书法宗王羲之、献之。山水禀承家学,秀雅绝尘,晚宗宋、元,有大、小董之称。为人和易,一时寒畯多得其授画法。
图绘一水潆洄,彼岸青山高耸,林木深处古寺梵宫隐现;此岸坡石上嘉树挺拔,郁郁生机,其中一树红叶,写尽秋色;水上一叶扁舟,一人持桨,游赏山水乐在其中。构图深远式,结合鸟瞰的视角,以散点透视法营造取势,增加了空间的宏阔感。技法上,山体皴擦点染兼顾,皴线细碎仿牛毛皴法,运笔率意;树木枝叶勾点写兼用;殿宇以写代工表现界画的效果。系小青绿山水,设色石青、花青、石绿、汁绿,水、墨、色交融,呈现一种独特的“既厚又薄、既妍丽又雅澹”的色彩效果。此幅是词臣画家的意会称旨之作,暗合乾隆皇帝题诗元王蒙《秋山萧寺图》轴中“苍松原不老,碧水自离尘”的禅意。落“臣”字款,钤“臣”字印。尺幅较大,具有观赏性,色泽明丽清雅,有文人雅趣的韵致。系清宫旧藏。
本幅款识:“臣董诰恭画。”本幅钤印:“臣”白文方、“诰”朱文方。鉴藏印:“宝蕴楼书画续录”朱文方。
相关知识科普
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清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裁。甚得高宗、仁宗宠遇。朝廷编修,多有由其主持者。善画。谥文恭。著有《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大学士
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宝蕴楼
1911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1914年2月4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20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20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6月开工,历时一年,于1915年6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