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 |
时代 | |
门类 | 织绣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7301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图片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简介
刺绣御笔热河考卷,清乾隆,纵34厘米,横492厘米。清宫旧藏。
热河,即武列水,是滦河的支流,流经河北承德。清乾隆帝曾派蒙古喀喇沁旗郡王及内大臣对热河进行考察,并钦作《热河考》,原文见《高宗御制文》二集第二十一卷。文中认为热河即古武列水,且说明:“三源既汇,又西南流,沿山庄东北,历锤峰下,山庄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
这件绣品即摹乾隆帝此篇御制文而绣成。在缃色绸地上以黑色丝线绣字。绣线劈绒细密,运丝流畅,得原作工致雅逸之墨气。引首绣行书“武列征源”,上方中央以朱线绣“乾隆御笔”玺印。卷首以朱线绣“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和“游六艺圃”3方印。卷尾绣落款:“戊子仲秋月上澣御笔”,“戊子”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绣朱文印三枚:“乾”、“隆”、“几暇临池”。
朱启钤《清内府藏刺绣书画录》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郡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热河考》
考水源而不亲履其地,晰其支派脉络分合之由,虽博综载籍,稽诸故老之流传,不能参互而订其蹖曩。 或以热河为濡水之源,余固心疑之,而未暇深考。夫濡水即滦河,自多伦诺尔之北而来,其源甚远,又折而东南数百里,乃历喀喇河屯。又东南流数十里,至凤凰岭。热河乃南注会之。不应其源,反出于此,盖濡自有源,而热河又别有源,是不容紊。今秋驻山庄,遣喀喇沁郡王拉特纳锡苐内大臣努三往寻热河之源,则得之于察汗陀罗海,其地距热河二百里,而赢流经固都尔呼达巴汉麓,遂名固都尔呼河,西南至于中关东茅沟,河水自玳瑁沟出,西南流注之,又合而南流赛音郭勒河水。自霍尔霍克达巴汉之三道沟出,南流折而西南,与汤泉合,又西注之。三源既汇,又西南流,沿山庄东北,历锤峰下,山庄行宫内亦有温泉流出汇之,于是,始有热河之名。南流折而东,复折而南,入于滦。是则热河乃会濡水,而非濡源审矣。 郦道元《水经注》云,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曰西藏水,西南流,东藏水注之,东藏水出东溪,西南流,与中藏水合又南,右入西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又东南流经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梃下,层峦之上,孤石云举,高可百余仞,其水合流入濡。 按道元所言,石梃即今锤峰,其曰三藏水即今固都尔呼、茅沟、赛音郭勒三源,则热河之为武列水无疑,苐古今异称,今人但知热河,而不知武列耳。然所云三川合流之序则不足据。今考,固都尔呼为西源,茅沟为中源,赛音郭勒为东源。西源自北而来,先合中源,又南,始与东源合。道元所谓西藏水,又岂能越中藏而先与东合哉。此其叙述错综,已足滋惑,而以中藏为先合东藏,则又其显然大谬者也。又如,以濡水为经白檀北,夫白檀乃今密云,实非濡水所经,则误以汉书地理志之洫水为濡,又从而傅会之矣。 盖徒尚耳食而未亲履其地,晰其支派脉络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或以为热河既会濡而东入于海,则谓之濡源亦无不可,何须置辨。是大不然。夫江、淮、河、济,何一不入于海,而皆谓之海可乎?昔禹贡载导河自积石,或以为亦若江之岷山、淮之桐柏矣。及今平定回部,乃知河源自葱岭以东之和阗,叶尔羌诸水潴为蒲昌海,伏流地中,复出为星宿海,至积石,始名黄河。则大禹所记,亦苐就目所经见者而言。道元又安能以所未经见者而一一详订其曲折也耶。苟非命使亲履其地,乌知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乎。 近敕儒臣辑《热河志》,故考其源,俾知所从事。若夫濡水之源,则更俟他日详考之。
行宫
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宁寿宫之景福宫,制《五福颂》书屏。甲辰年(1784年),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代,因即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匾,为文以记,并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以志亘古稀有之事。
五福五代堂
景福宫堂内所悬乾隆御笔匾。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得玄孙,一堂五世,而书此匾悬于景福宫内。此后复书“五福五代堂”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殿。
八徵耄念之宝
青玉质,交龙纽。乾隆帝宝玺。此玺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圣寿之时,为刻制此玺,乾隆帝曾作《八徵耄念之宝记》。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