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铜蹲狮形砚滴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铜蹲狮形砚滴 |
时代 | |
门类 | 文房用品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78083)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铜蹲狮形砚滴❖图片
铜蹲狮形砚滴❖简介
鎏金铜狮砚滴,明,通高9.7厘米, 兽宽4.6厘米, 兽长9厘米。
砚滴呈卧狮形,身生双翅,双尾外撇,昂首,腹空,背附有鸟首形长管,作砚台点水之用。通体鎏金后点缀青绿色斑,造办处档案将这种工艺称为“青绿鎏金”。狮子造型古拙端庄,鎏金闪耀夺目,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砚滴下承长方形束腰 紫檀木座,座上雕龟背锦纹及莲瓣纹。木座面上刀刻填金“乾隆御赏”篆书款,底部刀刻填金“唐狮砚滴”楷书款。
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这件砚滴原盛装在红雕漆插盖匣(现佚失)中,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皇帝命令广木作配合匣子的高矮,另行配做文雅的紫檀座,下刻“唐狮砚滴”,十九年四月做得。
新配木座下刻“唐狮砚滴”,说明乾隆皇帝认为这件砚滴乃唐代作品。但从考古出土的历代狮子观察,带翅膀的狮子造型似乎仅见于六朝,称天禄或辟邪,唐代狮子并无带翅膀者,面部神态也与之大相径庭,其制作年代宜定在明代。
此外,《西清古鉴》曾经著录这件唐狮砚滴,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皇帝对它的喜爱与重视。
相关知识科普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砚滴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紫檀木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雕漆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辟邪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有角,有翼,能除邪恶。《急就篇》有“辟邪除辟凶”之句。
《西清古鉴》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臣梁诗正等人奉敕据皇室收藏的铜器撰集而成,共四十卷,另附钱录十六卷。编纂仿宋代《博古图》遗式。卷首列有参与编书的诸臣名单,分监理、编纂、摹篆、绘图、武英殿缮书、校刊、监造几项。共录彝器1436件、镜93件。绘出器物图形,有文字拓本或摹本。记器物尺寸,并有简略的考证说明。此书在鉴定和考释上失误不少,摹写文字也有失真。 在《西清古鉴》卷十三第12页有“班簋”图象和铭文拓片。
西清
“西清”为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