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艺术打动的是“60后”,刘小东他们打动的是“70后”。
从目前来说,就这两代人最有钱,所以王沂东和刘小东他们现在火得一塌糊涂。
以后谁会火,就看谁能打动“80后”了。
2012年10月7日,一位著名策展人在香港苏富比秋拍现场发了一条微博:“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集体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低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这条微博被大肆转发,从此后,“滑铁卢”火了。以后几乎所有的媒体,只要一提到当代艺术品市场,必用“滑铁卢”一词。
先不说“滑铁卢”是什么意思。每个当代艺术品的买家,把辛辛苦苦挣的钱拿出来买艺术品,到底买的是什么?如果是为悬挂欣赏,不如买张范冰冰的海报;如果为炫耀,不如买辆玛莎拉蒂;如果为投资,买房买股票都行;如果为提升品位,不如干脆买一千本书。艺术品集欣赏、炫耀、投资、提升品位于一身,买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创新。可是,你看看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人,别的圈子有啥,我们就拿出来玩啥,一个人有啥,大家都出来说啥。策展人说“滑铁卢”,然后“滑铁卢”满天飞。就没有人查查“滑铁卢”的意思吗?
当代艺术品遭遇了市场冰点,但是写实艺术依然火爆(不过写实到底算不算当代艺术,至今还没有定论),这就像股票跌到2000点以下时,依然有板块在上涨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单从投资的角度讲,从来没有买错的时间,只有买错的艺术个股。
早在2008年底,艺术品市场受金融危机拖累,“滑铁卢”一词火过,受资本影响最大的大家们价格惨遭腰斩,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降反升。于是,几乎所有的画廊和机构都开始购买、运作年轻艺术家,“70后”、“80后”、“90后”,就差“00后”了。然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果不其然的上涨了。这不能说明谁的眼光好,大家都买,自然价格会上涨,现在,整个市场被搞的,去美院拿张学生的作品都要上万起。价格上涨不是最重要的,看看谁最后能卖掉吧。
如果说2008年底的市场价格腰斩是受经济萧条的拖累,那么这次秋拍的失败完全是因为经济向好的拖累。艺术品市场本身“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2008年金融要危机,大家都没有钱买画,价格自然降低;2013年,世界经济要向好,资本都去投资股票了,谁还拿钱来买艺术?自然价格也就低。说白了,都是供求关系在作祟。等股票市场稳定了,闲散资金自然重回艺术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哪有什么“滑铁卢”?
这时候,如果我们手里还有点闲钱,依然对艺术品有十足的信心和热爱,该买点什么样的艺术品?
现在的艺术圈,艺术家大部分像经理,怎样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就怎么来;批评家大部分像广告业务员,靠嘴和笔杆子四处忽悠。他们忘了艺术品和其他商品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卖家和买家是同一拨人,几乎所有的买家最终都会成为卖家。不从买家角度考虑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以后全都得完蛋。
写实艺术近年来发展愈来愈好,这是特别正常的事情。三明治不顶饿,还贵,80年代大家都不吃三明治,就吃山东大馒头,一块钱能买一斤半,够一家人吃一天。后来中国人有钱了,不光吃烦了三明治,还开始吃鱼子酱,更贵,更不顶饿。写实就是白白的山东大馒头,对于精神匮乏的人来说,这玩意儿比三明治和鱼子酱更实惠,所以,目前写实艺术最受买家青睐,看得懂,容易吃饱。这与《最炫民族风》和《爱情买卖》是一样的道理,最火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写实艺术打动的是“60后”,刘小东他们打动的是“70后”。目前来说,就这两代人最有钱,所以王沂东和刘小东他们现在火得一塌糊涂。以后谁会火,就看谁能打动“80后”了。找到打动“80后”的东西和情感是最重要的——当然不是车子和房子——和每一代人中的大多数一样,大多数的“80后”会沦为时代的炮灰。艺术是精英的玩具,目前的“80后”各自在向精英阶层努力的狂奔着,谁能奔到最顶端,谁才能代表未来“80后”的品位与需求。
人,总是一代一代更替的,艺术品也会一代一代更替,艺术品市场每次新的调整和洗牌,都不是“滑铁卢”。精英不止,艺术品市场自然永远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