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和之美:张学群书法的观念与价值

时间 : 2023-12-07 投稿人 : 葡萄 点击 :

很久以前,我已知道张学群先生的名字,因为他在1989年就有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那个年代的全国书法展是非常引人关注的,展览作品集也是我案头常翻的书,对其中的入选作者多少有点了解。此后,张学群先生在行政工作上的才能逐步显现,因工作出色屡屡升迁。而与此同时,他政务之暇不费笔砚。直至2007年底,他在蚌埠市市长任上兼任安徽省书协主席,成为执掌一省的书坛大腕,也带领安徽书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辗转各地的“行草十家展”,是近几年声名最为显赫的品牌展览之一,学群先生就是其中的中坚人物。而2012年举办的“张良勋、张学群书法作品展”,由安徽省书协前后两任主席联袂展出,这在全国书坛也是首创,传为佳话。从这两件事情都可看出学群先生是个能做事、会做事的书法家。他的才情、他的聪颖、他的务实既体现在行政工作上,也体现在笔墨世界中,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书法观念、趣味与价值。

根据学群先生自述,他自幼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习字。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安徽大学哲学系期间,他参加书法培训班,组织大学书画协会,求教于省城的书法名家。他学过唐楷,临过魏碑,又研习篆隶,而于行草书用功最勤,广泛临摹历代名家法帖。

这样的学书经历实在平淡无奇,因为每个学书者基本上都是这么过来的。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学书者都能走到他现在这个程度。正如人们在读中学、大学之时,同学之间似乎都差不多,但毕业20年之后,有些人成为社会精英,有些人却碌碌无为,甚至成为社会的淘汰品。

对于学书者来说,博涉多优还是专精一体,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历史上,固然有像王羲之、赵孟頫这样精擅各体的书家,也有李阳冰、徐铉之类一招吃遍天下的奇人。只要肯下苦功,每个人都能写好字,但要自成一家出神入化,非得有天赋不行。而在学书之初,我们绝不可能知道自己在哪种书体上可能具有天赋,只有边走边看,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大部分学书者,都是广泛临习各种书体、各种碑帖,逐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发力深入进去。这是历史上大多数书法家曾经走过的大路。学群先生的书法,虽有古人之风韵,但看不出源自哪家哪派,正是广采博收、吃百家饭的结果。

在学群先生的书法路途中,有两个重要事件值得关注:

一是1989年他的书法入选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要知道当时的全国性书法展很少(不像现在一年搞十几次展览,年轻的还有力气折腾,年纪大点的都不玩了),书坛老辈人物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能够入选全国展的基本上都是名家,剩余几个不是名家的立马一举成名。张学群32岁入选全国展,这对他是个极大的鼓舞,也使他的书法创作走到同龄人的前列。

二是1993年他的论文《书法理论发展简论》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这篇文章对书法理论发展的传统、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的发展具有全面、开放、思辩、探索的特性。这种理论家宏观立论、微观分析的素质,对他后来的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个事件,可以充分说明张学群先生在青年时期,也是当代书法热潮的初期,同时在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开掘,并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尽管这个成就在当时还不够令人瞩目,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价值会越发显现出来。

在近30年的书法热潮中,大家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书家只能领风骚三五年,而能够屹立书坛30年的书家少之又少。书法界的竞争十分残酷,只要你实力不济,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新人挤下台去。而一个颇堪玩味的例子是:十几年前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当年最著名的书家,今天已经不大为人提起;反而是当年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数至今名望坚挺,弟子众多。

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蕴含了一条重要的书法史定律:书以人传。不管书法家多么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希望“人以书传”,但从几千年的历史实际看,单凭一手好字就能名垂后世的人物,简直比外星人还要稀少。

书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在历史上,书法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书服从于文,文服从于道。古人云,文以明道,书以载道。这里的“道”的内涵和外延因人因时而变,但总的说来,“道”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虽然书和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们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离开了“道”,书和文都将黯然失色。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书法的好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书法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作者在文人圈子里的地位和影响。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历代书法家非常重视读书问学,为什么学术型书家经常比单纯搞创作的人走得更远?

张学群先生在政务之暇,对书法理论、古文字、金石篆刻、绘画和文学历史都有研究和涉猎,多方面积累自己的学养,为书法创作服务。在他看来,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不是取决于技法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学养的高低。写字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主要就在学养不同,见识各异。张学群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始终坚持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研究。他把前人经验与自我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因而能高屋建瓴,指导着他的书法创作。学群先生曾说:“平时看书、临帖、写文章,有点想法了马上就提笔。”这说明他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常想着笔墨之事;也说明他写字并不是用笨功夫,而是把看书、临帖、写文章结合起来,寻找通感。他的“想法”是什么?不得而知,但一定与他书法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方面的追求有关。读不同的书,临不同的帖,在不同的时间、情境里,自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调动起身、心、手的敏感和激情,达到孙过庭所谓“五合”的最佳状态。

书法作为艺术,它需要激情;但作为载“道”之器,它也需要理性。张学群巧妙地把握了感性和理性的分寸,是以其书具有儒者之风,从容不迫,悠然自适。吴雪在“翰墨心源——张学群书法艺术展”开幕式上说,“学群先生淡化创作意识,追求自由自在,不是为书而书,而是重在由内而外、由心到手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换句话说,是为了抒发情怀和胸臆才付诸于笔端”,诚知者之言。

学群先生近期的作品,以草书为主,大致有以下特点:线条连绵,使转多圆,正中寓奇,气韵通畅。他的线条一贯直下,有韧性,善于拉长线条,连绵有力。转角处多用圆转外拓之法,粗者似王献之《中秋帖》,细者似怀素《自叙帖》。结体以平实中庸为主,稍稍穿插以大小奇正的变化,不作过度的夸张、变形,这种观念与吴让之所谓“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是一致的。因而整体看来,学群先生书法的气韵是一种清新鲜活的生动,风格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平和。

或许有人认为张学群书法的个性风格不够明显,这个判断显然没有理解其艺术追求,或没有读懂其可贵之处。他的书法之所以可圈可点、耐得品赏,就在于他很好地把握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摆正了古人和自我的位置。追求真善美,比追求强烈的个性更为重要。

艺术贵在创新,这话不错,但是中国艺术的特性是七分传承、三分创新。回顾书法史上的大家,都是各具面貌;不过要是从一个时代的书法整体来看,具有突出个性面貌的书家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书家是以传承为主的。这才是书法史的实际状况。一方面,我们不能以对书法大家的要求来衡量大部分书者;另一方面,如果每个人都以强化个性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的话,恐怕一多半要“死”在半路上。在艺术学习和研究中,共性比个性更重要,除了极个别天才以外,重视共性、锤炼技法、丰富学养才是最脚踏实地的做法。

明代文徵明云:“自书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于新巧,笃古者泥于规模。”他所批评的这两种情况,应当是明代书坛的普遍现象,其中不乏知名书家。所谓“入古出新”,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或者偏于一端,或者高度不够。500年后的今天,书坛状况何尝不是如此?近几年全国书法展的获奖作者,几乎都是坚定的“笃古者”;而书坛各路诸侯,大多任情恣性,满纸习气,可归为“聪达者”。学群先生之可贵,在于他选择了中和之美,他在书法的古与新、巧与拙、收与放之间适当地把握了分寸,因此也就找到了打开前进之门的钥匙。这种矜持的高贵,恐怕与他的书法理论功底,与他的大学哲学系出身,与他的从政经历都是分不开的。

学群先生在书法上的卓识,还可以举出他的两个观点来说明:

小中见大。他在《小品大世界》文中说:“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任何艺术作品,其价值倾向不在大,而在精;不在张扬,而在内敛;不在形式,而在文质;不在技巧,而在真性情的表达。”这段精彩的表白,透露出几层意思:首先,书法之价值与幅面大小无关;其次,书法之内涵与形式无关;第三,书法之感人与技巧无关。学群先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透过当下书坛利来利往的各种表象,看到了书法最纯真的本质。书法的价值,不是看形式、技巧、尺幅、名位,而是要靠心灵去体悟的。小中见大,是从有限的物质世界去体悟无穷的精神意蕴,这才是古人断墨残楮便可传世的根本原因。

回到书写。学群先生认为书法是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即兴的书写。这其实正是书法的本来状态。书法不是装神弄鬼般的杂耍表演,也不是戴着古人的面具卖弄技巧,而是落落大方的书写过程,单纯胜于繁杂,气质胜于修饰。书法应当是即时的书写,是与环境、心境相联系的书写。想写即动笔,不必有什么挂碍。为创作而创作,其实正是创作的大忌。当代书法创作的通病,就是过分刻意的表现,反而压抑了作者天性的抒发。姜白石《续书谱》云“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就是这个道理。

更为难得的是,在学群先生身上,有一种深刻的自省精神。他用批评家的态度对待古今书法,也移用于自己的作品。他在个人书法展开幕式上说:“自己在创作中,也感觉有不少问题和困惑,主要是:在表现的丰富性上还十分欠缺,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还不够深刻,在形式构成上还缺乏惊人之笔,在精微程度的把握上还难以到位。”在我看来,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当代所有书法家都面临的难题,只不过有人奋勇,有人退缩。学群先生以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自己和时代的困惑,而试图在书法实践中给出合理的回答。毫无疑问,他是一个认真的书法家、艰苦的跋涉者。

(作者为东南大学书法博士、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昆山书画院院长)

相关文章

  • 毛笔字帖范本 | 行书图书《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行书卷》
    毛笔字帖范本 | 行书图书《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行书卷》

    书法云梯丛书:《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行书卷》,西苑出版社,娄坚、赵孟頫、欧阳询、赵构、方亨咸五位书法家行书千字文。 标签:行书 千字文 行书图书 行书千字文 ; 标签:行书 千字文 行书图书 行书千字文...

    244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行书 千字文 行书图书 行书千字文 毛笔字帖范本
  • 翁志飞:学书随感
    翁志飞:学书随感

    我在互联网上发临摹的帖子,前后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其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我的临摹实践,说明古代书法经典,只要工具接近,方法得当。是可以不断深入认识,且可以达到或近似古人书写的状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传统经典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古人有国学的根基,毛笔书写的氛围,在审美上有认同感。古人已逝,留给我们的只有纸上的墨迹拓本,及似乎语焉不详的书论。谁...

    1577 书法知识 书法百科 书法文化
  • 书法字帖范本 | 岳飞手迹《岳忠武公手书奏议》
    书法字帖范本 | 岳飞手迹《岳忠武公手书奏议》

    岳忠武公手書奏議,1帖;34cm。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岡千仭1882年出版。;...

    590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毛笔字帖 书法字帖下载 软笔书法字帖 书法字帖范本
  • 中国书法简史讲座(六)魏晋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简史讲座(六)魏晋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简史讲座(六)魏晋书法艺术魏晋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到公元420年东晋结束,共200年。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在洛阳自立,国号为魏。刘备、孙权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史称三国时期。三国之后为晋代,又分为西晋、东晋。三国两晋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序化的道路,楷书趋向成熟,草...

    1150 书法科普 书法学堂 书法文化
  • 字帖临摹范本 | 吴玉如行草书法精品《皇甫规传》
    字帖临摹范本 | 吴玉如行草书法精品《皇甫规传》

    吴玉如行草书法精品《皇甫规传》,天津古籍出版社,迂叟书法图书24页。《吴玉如手卷精品》分为两册,其一写的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两篇文章;其二写的是《后汉书·皇甫规传》。收藏者是吴玉如先生的学生韩嘉祥。此两册手卷是吴玉如先生行草的精华,书写时吴玉如先生70岁左右,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作。无论是通篇行云流水的贯畅,还是每个单字的缜密精到,无一不入于规矩之中,具风神于蹊径之外。标签:吴玉如 书法...

    1594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吴玉如 书法精品 皇甫规传 字帖临摹范本
  • 字帖临摹范本 | 王铎书法《琼蕊庐帖》日本彩印本
    字帖临摹范本 | 王铎书法《琼蕊庐帖》日本彩印本

    明代王铎书法欣赏《瓊蕊蘆帖》,村上三岛编著,平成六年(1994),日本粟原芦水发行的彩印本。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该文章所属专题:王铎书法标签:王铎书法 琼蕊庐帖 彩印本 ;...

    418 王铎 王铎书法 琼蕊庐帖 彩印本 字帖临摹范本
  • 书画常识 | 欧体楷书笔画的加减规律
    书画常识 | 欧体楷书笔画的加减规律

    欧体楷书笔画的加减规律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有三:易识、快捷和美观。而对于书法家,美观则是最主要的书写目的。书法家不但要以笔画的变化使字更加生动,有时还要增加和减少某些笔画来调整结构的平衡和争取最佳的结字效果。欧阳询的楷书中也有一些增减笔画的写法。其中多数符合普遍的结字规律,与多数书法家的写法相同。也有一些带有明显的欧体特点而与众不同。学习欧体的人应该明确了解欧体笔画的加减规律,才能使自己...

    259 书法理论学习 书法自学 欧体楷书 书画常识
  • 书法工具 | 如何提高钢笔书法创作水平
    书法工具 | 如何提高钢笔书法创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有不少爱好者再长期的练习和创作中,其书法水平总是停滞不前。这样不但挫伤了作者的兴趣 ,而且影响了钢笔书法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不揣谫陋,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1、取法乎上,多临古代碑帖。 古人说:“取法乎上,适得其中。”练习钢笔书法,尤其是对已具有一定基础的朋友,更应向古代...

    301 书法资料 书法讲解 书法工具
  • 书法作品欣赏 | 清谨堂乐女墨
    书法作品欣赏 | 清谨堂乐女墨

    清谨堂乐女墨墨作美人形,背倚太湖石,抱阮作弹拨状。通体作漆衣。背面阳文楷书“清谨堂”三字,“清”字略有磨损。此墨造型古雅浑朴,是明墨中的精品。明成历年间,徵墨制本进入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争相制墨自娱。此风尚下,明代织造内臣孙隆随潮而动,制作了多种署名“清谨堂”的墨品贡入宫中,取悦皇帝。明代善绍书《韵石斋笔谈》载:“织造内臣孙隆‘清谨堂墨’款式精巧,剂料极一时...

    1148 书法常识 笔墨纸砚 书法工具
  • 字帖临摹范本 | 王世镗先生遗墨《章草草诀歌》
    字帖临摹范本 | 王世镗先生遗墨《章草草诀歌》

    王世镗先生遗墨《章草草诀歌》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祖籍天津,定居汉中市莲花池9号。民国三年(1914)任镇巴县知事,民国十二年(1923)任西乡知县。他精研书法,喜摹龙门造像石刻,尤擅章草。标签:章草草诀歌 ;标签:章草草诀歌...

    433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章草草诀歌 字帖临摹范本
  • 书法百科 | 宣纸的长寿之谜
    书法百科 | 宣纸的长寿之谜

    宣纸的“长寿之谜”宣纸的神奇与一个名词紧密相联——“时间”。它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真迹如清《四库全书》等古籍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

    763 书法常识 笔墨纸砚 书法工具
  • 书画科普 | 篆刻技法图文详解
    书画科普 | 篆刻技法图文详解

    篆刻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经常会有初学篆刻的朋友询问需要配备哪些工具,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篆刻的工具实在不少,但并不是所有初学者都需要一次性全部配全,我们建议可以分阶段进行购买,如果是初学,您可以先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或材料,等学到了一定阶段再增加别的工具或者材料。为了让篆刻初学者有不走冤枉路,我们特别整理了这篇文章,以供初学者们参考。我们认为篆刻初学至少需要配备以下几...

    1993 书法理论学习 书法自学 篆刻 技法 图文 详解 书画科普
  •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古籍《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古籍《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书法古籍《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根据明崇祯年雕版影印,1985年天津古籍书店。一,玉筋篆二,古文奇字标签:篆体 ;三,大篆五,小篆四,上方大篆标签:篆体 ;六,坟书七,穗书八,倒薤篆标签:篆体...

    604 书法学习教材 书法自学教程 篆体 毛笔字帖范本
  • 毛笔字帖范本 | 古籍图书张天锡集王羲之《草书韵会》
    毛笔字帖范本 | 古籍图书张天锡集王羲之《草书韵会》

    古籍图书欣赏:(金)张天锡集王羲之《草书韵会》,锦谿老人集字书法图书48页。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羲之书法标签:古籍图书 王羲之草书 草书韵会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羲之书法标签:古籍图书 王羲之草书 草书韵会 ;该文章所属专题:...

    739 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 古籍图书 王羲之草书 草书韵会 毛笔字帖范本
  • 书法常识 | 墨的鉴赏和鉴别
    书法常识 | 墨的鉴赏和鉴别

    墨的鉴赏和鉴别随时代的需求,出现了观赏墨(即珍玩品)及礼品墨。墨历来倍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并加以收藏。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形式与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的诗句...

    1717 书法资料 书法讲解 书法工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