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资料 | 中国书法备受争议的“流行书风”(2)

时间 : 2024-04-25 投稿人 : 小鱼儿 点击 :

“流行书风”的倡导者对“流行书风”本质的含糊不清,注定了他们所提出的艺术主张没有什么新意。解读“流行书风”的艺术主张,我们发现他们只不过拾掇、汇聚了当前书法界普遍流行的一些错误“理论”——

首先是关于“植根传统”的主张。

什么是传统?虽然不少人对“传统”进行了各自的表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一整套自成系统的理论,但这只能算立论者“自说自话”。只有把对“传统”的理解建立在普遍共识的基础上,讨论“传统”问题才有了对话的空间。《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代表了当前人们对传统的普遍共识,根据这些工具书,“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或地方特点的社会生活因素。我们之所以要继承传统,是为了发扬民族特点和东方文化特色,再进一步是为了使我们中华民族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很明显,这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认为书法可以脱离政治,这自然是不对的;认为书法必须从属于政治,这也是错误的。

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人类必须生存;作为一种不同于其它任何生命物体的高等动物,人类还必须发展——生存与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两大根本问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的是自然祸害和人类社会中不和谐因素,人类要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战胜自然、战胜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类摸索、创制出了战胜自然和社会的工具——科学与道德。

由于人类发展的理想是无限的,而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发展的水平总是有限的,以无限的理想处于有限的现实水平之中,现实必然处处限制、制约人类的理想,从而使人类的精神受到压抑、情感得不到宣泄。于是在现实以外寻求伸张主体精神、宣泄人类情绪情感的手段就成了必然,这样,艺术应运而生。

书法是艺术。书法所要做的事情是伸张主体精神、宣泄人类情绪情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作品中构建独特、清晰、真挚的艺术意境!因此,书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艺术意境——并不以发扬民族特点和东方文化特色、使中华民族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为首要任务,它并不从属于政治!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书法的认识必须上升到学术高度,必须把书法放在书法学的框架里去认识。然而,只要稍懂学术,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术成果的取得,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经验总结的方法,二是逻辑推理的方法。当我们把书法放在书法学框架里去认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书法作品的创作,既可以从传统出发,通过吸取传统精粹、总结传统经验来完成;也可以从书法本体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建立新理论,而后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作品的创作。相比较而言,前者要来得轻松,后者却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艰难困苦。——“继承传统”、“植根传统”只不过是书法创作的一条路子、并且是一条轻松的路,它不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艰难困苦,并给走“捷径”者提供了一枚遮掩懒惰情性的“烟幕弹”!

“继承传统”、“植根传统”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书法作品的成败得失要以对传统的“继承”程度和“植根”程度为衡量标准之一。由于传统是世代相传的社会生活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的传演”,因此,以对传统的“继承”程度和“植根”程度为衡量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成败得失,实际上就是采用人类认识社会的“史鉴”方式!

人类认识社会、指导现实所采用的方式有五种:①原始社会的“神话”方式,即以神话中的“神”的言行作为指导现实的根据;②农业社会的“史鉴”方式,即以古代英雄人物的言行和古代史实作为行动的指南;③工业社会的“理知”方式,即以逻辑推理的结果作为行动依据;④近现代社会的“实证”方式,即以现实行动或实验的结果作为采取措施的参照系;⑤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式,即把实践证明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另一方面又承认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和理论先行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盛行的今天,对事物成败得失的评判仍停留在“史鉴”高度,显然已经保守、落后了。

并且,采用“史鉴”方式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其前提是历史与现实相差不大──如章学诚所言:“以今不殊古,而于因革异同求其折衷也”[20],而在当前,社会和艺术的发展与历史都有了很大差别、甚至有了根本性的差别,这种差别被描述为“现代性的断裂”,它带来了社会组织形式的“空前”性[21]。因此,以“史鉴”方式观照社会和艺术,很难保证得出真理性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史学,皇皇廿五史巨著是外国无与伦比的,但从社会现实来看,近现代中国是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德国古代史学并不见称于世,令人羡慕的是古典哲学的思辩精神,然而它成了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缺乏古代史,谈不上史学传统,但在近现代时期其思辩风气却很强劲(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及代代相传即是一个明证);至于我国近邻日本,也是在接受了思辩精神之后才挤上发达国家末班车的。当然,由此而得出下述结论是错误的:史学导致落后,哲学促使发达。但它提示我们:社会认识停留在“史鉴”高度,缺乏思辩的哲学精神的积极参与,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再就是所谓的“面向当代”与“张扬个性”。

按“流行书风”倡导者的言论:“面向当代”的立论基础是当前书法界盛嚣尘上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这一口号初听之下令人激动,但由于它的空泛性注定了它对书法创作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在实践中,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使得个体难以全面把握“时代”,人们或是置诸罔闻,或是把“当代”狭义化为书法市场、展厅,从而把“笔墨当随时代”理解为“笔墨随市场、随展厅转”,把“面向当代”引上了“面向市场、面向展厅”——这无疑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现代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与多元化紧密相连的是“个性化”——二者互为因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流行书风”的倡导者提出了“面向当代”的口号后紧跟着就提出了“张扬个性”的口号,并不遗余力地鼓吹书法格局的“多元化”。

然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是值得推敲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剧,个体丰富的生活内容不断流失,个性的内涵也渐趋单薄。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个体必须从事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个性也就具有人类一切活动经历;随着社会的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社会上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工商业等三大职业部门,个体只选择其中的一种职业生活,个性也就只能拥有人类一切活动经历的三分之一;当“三百六十行”出现后,个性只具有人类一切活动经历的三百六十分之一;而在现代社会里,具有关部门的统计:现代职业已经达到了两万多种,个性的内容只有了原来的两万分之一——这样的个性自然是非常单薄的。张扬这种极其单薄的个性只能表明人性的浅薄!

对于书法创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深入自然、深入社会,多读书、“广之以圣哲之学”,充实社会生活阅历,丰富个体人性的内涵。特别是在书法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为书法而书法”渐成风气的今天,尤其需要如此!

“流行书风”的倡导者之所以倡导“张扬个性”,恐怕与他们在实践中对“丑书”和“民间书法”的热爱是分不开的!正由于他们热爱“丑书”和“民间书法”,所以才会不遗余力地为它们辩护——

以“美”和“丑”的标准、从艺术意境(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总会表现出以下四种存在方式之一:①意境美+形式美;②意境美+形式丑;③意境丑+形式美;④ 意境丑+形式丑。艺术作品应着力构建独特、明晰、诚挚的艺术意境,而艺术作品构建意境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这种借助仅仅是为寻求一种载体,对载体的美、丑没有要求——只要有利于构建独特、明晰、诚挚的艺术意境,不管形式是美是丑都可以拿来使用。因此,①②两种存在方式都表明作品是成功的,而③④两种存在方式只能说明作品是失败的。这个道理连中小学生都能朦胧地认识到——他们饶有兴致地品读漫画就是明证,我们学有专攻的书法理论工作者自然也会懂得这个道理!

但“流行书风”的倡导者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在人们批评“意境丑+形式美”和“意境丑+形式丑”这两类书法作品时,他们错误地把批评者的批评对象理解为“意境美+形式丑”的“丑书”和“民间书法”;在把批评者当作假想敌之后,他们不惜用大量的篇幅、或作专题大文论证“丑书” 和“民间书法”存在的合理性、辨别这类作品与“意境丑”的作品的区别、同时顺便对假想敌进行一番嘲弄挖苦。——似乎在他们“丑书”和“民间书法”的车旅前面,有一大批虎狼当道,他们不得不为“丑书”和“民间书法”保驾护航!

如果“流行书风”的倡导者确实不了解这一点,那么,他们贬低了理论工作者的智慧和学识水平!如果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就是无事生非、虚张声势!!

在“植根传统,面向当代,张扬个性,引领时风”的流派宗旨中,“植根传统”、“面向当代”、“张扬个性”都是“流行书风”倡导者所倡导的“流行书风”存在的手段,而“引领时风”是流派存在的根本目的。“引领时风”虽然再次表明“流行书风”倡导者强烈的流派意识,但在同时,在我们了解了“植根传统”、“面向当代”、“张扬个性”等论点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只能断定:它要么使人们无所适从,要么把人们引入歧途!

……

正是由于“流行书风”的倡导者对“流行书风”本质的含糊不清与敷衍塞责,才使得他们每一步都踩在了地雷上,并注定所谓“流行书风”的昙花一现和倡导者流派梦幻的最终破灭!——填补历史空白的只能是时代“焦虑病”所造成的“欲速则不达”的经验教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