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主要表现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等,同时也以古代优秀诗篇为创作的题材,如《琵琶行》等。抗战期间,他住在重庆金刚坡,从古代题材入手,泼墨言志,书写豪情,弘扬民族精神,鼓舞军民团结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下面从庋藏多年其数百件作品中悉心甄选谨献傅抱石1944年作丈二巨制《苏武牧羊图》,以飨藏家。非专业拍照,图片仅供参考,所有藏品信息以实物为准。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1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2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3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4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5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6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7
△傅抱石《苏武牧羊图》局部-8
【题识】苏武牧羊图。甲申(1944)立秋前二日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傅抱石。
傅抱石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创作较少,人物故实画是他中年用力最深、创作也较多的画种。由于晚年山水创作流传较广,便忽略了他的人物故实画,这对于傅抱石的研究来说,就不够全面了。——黄苗子
傅抱石人物画大多与文史和典故有关,追溯其历史故事题材,追索傅氏创作灵感的来源,傅抱石艺术成就之高大,绝不只是画艺技巧的修养而已,乃天才、学识、品德,即全部人格的精神齐力迸发的结晶。通过对傅抱石人物故事画画题材的详考,认为傅抱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深谙,对美术史知识的勤学与积累是其进行人物故实画画题创新的首要基础。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威胁利诱,欲迫其投降,苏武持节不屈,于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十九年方获释回汉,留美名于后世。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历来被人们传颂,也是历代诗人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传统题材苏武牧羊是傅抱石历史故实绘画作品里常见的表现对象,此幅是较早的一幅。此图描绘苏武北海牧羊、手持汉节的情境,表现忠于职守及忠诚于国家民族之信念。这种以古喻今的艺术表现确实为抗战时期的民众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舞作用,它唤醒了一个具有深厚爱国热忱与历史传统的民族追求自由的激情,推动民众重燃起民族自尊与抗争的力量。画家借助苏武的故事表达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的信心,其意深远。
西汉时期苏武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时年四十岁。匈奴首领单于将其扣留,胁迫他投降。任凭威逼利诱,苏武坚贞不屈。单于将他放逐北海牧羊,希望残酷的生存环境能够动摇他的爱国信念。尽管天寒地冻,食不果腹,但苏武始终紧握汉节,坐卧起行不离其身,节旄尽落,不易其志。及至汉昭帝的使者来迎接苏武还朝时,他已经远离故国十九个寒暑了。
图画定格在汉朝将领前来迎接苏武归国的一幕:群羊之间,须眉染白的苏武手执汉节傲然而立,双目向天,显示出坚毅深沉的性格;汉将鞠躬以示对前朝使节的敬重;匈奴官员或注目审视,或交头接耳,不禁钦佩老者的铮铮铁骨。阴沉惨淡的天空,茫茫无际的雪地,都为这戏剧化的场面烘托了静穆庄严的气氛。
画面大部分空间被雪山所占据,傅抱石以粗笔湿墨勾勒出雪山的轮廓,用大块面的、浓淡相间的墨色展现山势的变化。远方是一片被浓墨烘染的阴霾天气,寂静无声的千山万壑,加之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使得整幅画面透露着一股侵人的寒气。此幅为傅抱石40年代典型风格,画中人物近古意,六朝画风,运笔急速,线条为圆细柔劲的“高古游丝”。色调柔和,一挥而就,气韵流畅,浑然天成。其笔墨风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画中人物造型高古奇崛,人物神态微妙传神,精心营造出画面苍凉悲壮的氛围,令人过目不忘。特别是对苏武的刻画,从人物服饰到手持节杖,均有历史考证出处,毫不含糊。苏武那种仰天凝视的坚毅神情和巍然不动的体态都与背后的匈奴人形成强烈反差。傅抱石用他手中的笔淋漓尽致的绘画出了苏武身穿单薄的衣服矗立在冰天雪地中牧羊,苏武虽然面容比较憔悴,然而从他的眼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他对故乡的那种想念以及他对匈奴的那种不屈不挠!人物既能画出古意,又能表达人物之个性,是傅抱石人物画之深厚功力。
时间可以流逝,但先生笔下苏武那种矢志不渝的忠臣义士形象却会万古长存。每个观众都会一见不忘,留下永不泯灭的印象,这正是“人生短、艺术长”的最好注脚。此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把历史凝固于一瞬,集中于一点。它是典型化的瞬间。它不是自然的片段,而是以最集中、最强化的手段,再现历史。因此,它是艺术、是史诗。
此《苏武牧羊图》作于“甲申立秋前二日”,即1944年9月,正是抱石先生居金刚坡的绘画创作的巅峰时期。傅抱石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会举一反三,反复实践。一旦探索出一种成功的人物组合、摆布方式后,傅抱石会在多幅作品中加以复制。从以面世的傅抱石《苏武牧羊图》来看,此图尺幅之大为目前仅见,堪称史诗级巨制,今有幸震撼首呈,识者当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