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百科 |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时间 : 07-02 投稿人 : 莉莉 点击 :

她的画像已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男人在场,或者拒绝男人在场的地方。她不再去附庸男人眼中所理想的样子,而是以强烈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在她心中,两性的传统关系彻底瓦解。她终于摆脱了男性艺术秩序和审美体系里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潘玉良 《拿书的自画像》 91cm×64cm 布面油画

期许之像

从青楼婢女到留洋学生、从大学教授到旅法画家的传奇经历,加之巩俐、李嘉欣前后两位女星的戏剧化演绎,让人很容易对潘玉良的容貌产生美好的遐想。看她流传在世的十余张自画像,亦觉得那是民国淑媛该有的模样。

然而翻检潘玉良的诸多照片,实觉反差太大:本人五短身材,颇为壮硕,衣着潦草,皮肤粗粝;短发蓬乱而不事打理,脸宽且长;眉毛高挑如随时弹拽之弓,细眼眯缝;鼻子扁塌,厚唇紧闭,凛然不可侵犯,魁悍如男相。

真实版的潘玉良似与娇柔妩媚绝缘,甚至可谓形容枯槁。至于性情,与她有过交往的人也持一致的态度:此人性格豪放,大嗓泼辣,能喝酒,会划拳,爱唱老生……连丈夫潘赞化在1955年的与妻书中也评价道:“你一生不解(讲)究装饰,更有男性作风。少年骑马射箭,都是好手……”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潘玉良 《执扇自画像》 91cm×64cm 布面油画 1939年

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修边幅、性格大咧的人,自知无天生丽质之貌,更无后天良好的养成环境,需倾其全部心智、精力方能攻克高艰深的艺术专业,便无暇、亦无心去妆扮自己,一心扑于创作,一路跌跌撞撞奔向心之向往的艺术殿堂。

但潘玉良终究不甘,明明女子身,她的内心始终涌动着女性的百媚千红,这不甘毫不遮掩地投射在她早期的自画像中:

这些自画像往往用色丰富、笔触明快。画中的女子一律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妆容精致、姿态优雅;她们的头发被精心盘饰,穿极具古典韵味的中式绣花旗袍;纤手执扇或书籍,周身往往被鲜花环绕。

如1940年所绘的《自画像》(下图一),发髻卷起、略施粉黛、衣着绣花黑旗袍、倚桌而坐的她,甚至可以说是美丽入时的,周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过目不忘的东方气质。潘玉良把这张画拍成照片寄给丈夫,在背面题诗:“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一 潘玉良 《自画像》 90cm×64cm 布面油画 1940年

然而,真实的潘玉良与其自画像相去甚远,与其说是失真的粉饰,不如说是她在用绘画重塑他人期许中的自己。

早年的青楼出身经历,如胸口洗不去的“红字”一般,让她毕生活在他人轻蔑甚至鄙夷的目光里。她曾为此自卑、惶恐——无法改变现实,便以绘画脱胎换骨。在画中,她滤去黑色的童年阴影,长成为知书达理、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她端庄而典雅,自信而自足,仿佛拥有了民国女性所具备的所有美好特质。

其实,自画像于那一时期的潘玉良来说,本就是一种带着“滤镜”的自述。它不再局限于对自我的认识和审视,而是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对他者眼光的预测与猜度。她出身卑贱、长相颓唐,却期冀在丈夫、朋友、同事、世人的评判标准中温婉动人、优雅天真。在她的自画像中,线条与色块所呈现的效果浓烈而灼眼,仿佛是画者急不可耐地召唤出其内心压抑和幻想着的自我。她哪是在画自己,她只是把自己盼望的那个本该活泼、热烈、丰盈、美丽、纯洁的生命,毫无保留地释放了出来。

忧郁之像

二十世纪初,整个巴黎画派都弥散着浓浓的忧郁情绪。夏加尔的“爱与乡愁”,卢梭的“质朴梦境”,常玉的“现代诗意”,无不是画家们将情感、身体、精神的苦痛,化作笔下的述说交织于画面。

一度追摹巴黎画派的潘玉良,亦是如此。在她所有的自画像中,除却《半裸自画像》之外,不曾有一次露出过笑容。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潘玉良 《自画像》49.5×45.5cm 布面油画1943年

人生的苦难与漂泊的哀愁,像不散的阴霾缠绕着潘玉良的人生——幼年成孤,少年被卖。好不容易被丈夫从青楼救出,并一路笃学成为国内最高艺术学府的教授,只因曾经的不洁身世,又遭世俗所诋毁和不容,逼她去国离乡,一生无归。加之异国所处的弱势民族地位,让她深感身份的边缘与自卑;多次动手术的鼻子,让她屡受病痛的折磨;终身没有子嗣,饱尝形影相吊的遗憾和孤独……这一切有如沉重的十字架,永生压迫着她。

照常理,一个女子不畏低微的身份,锤炼并贡献出艺术上绝世的才华,在精神格局与性情秉赋上,当是为世人所珍稀、善待和敬重的;但潘玉良却尝遍世间几乎所有的苦楚,阅尽俗尘人性的卑污。她只能顾自对着画布上已经异化的自己,诉说着别无出口的难言之痛。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潘玉良 《自画像》

也许潘玉良深知她的出身为她招致了太多的恶意,她的人生似乎也冒犯了这个世界,所以她画出的,全是隐忍的思念、忧郁和哀愁。高贵的紫、火热的红、金色的黄……画家热烈的心事在这些色调中尽情释放。画布上的她,常常眉头紧锁,双唇紧闭,一双忧伤甚至愤懑的眼眸游移于画外,与你四目相对。那种观望和审视的情态,让人心痛。

创作于1940年的《自画像》(图二)便是典型的例证。身穿红色旗袍的潘玉良端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右手拿着一封信,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花团锦簇的大红布。在一片火红的映衬下,画者手中那写着“玉良”二字的家书尤为醒目。信上写的什么,让她如此忧愁,我们不得而知。但久看此画,你甚至不忍直视她的目光,仿佛下一秒,那双眼中就有泪要涌出。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二 潘玉良 《自画像》 91cm×64cm 布面油画 1940年

还要回过头去看那幅“唯一的笑容”。这幅潘玉良《半裸的自画像》(图三),于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964万港元。天文数字的背后,是商人无法洞穿的故事。赤红的背景中,画者在桌边独自豪饮。酒瓶七倒八歪,烟缸中满是掐灭的烟头。已入酣醉状态的她旁若无人地敞开衣襟袒胸露乳,毫不顾忌地踩踏着椅子,一手撑住眩晕的头颅,一副醉酒后狂放不羁的样子。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三 潘玉良 《半裸的自画像》 65cm×80cm 布面油画 1963年

就是在这张画上,潘玉良终于笑了,两颊绯红,神态迷醉,恍入白日梦之境。如其友人所述,似乎这才是她的野生面目——也许她终于与赤裸而真实的自己达成和解,也许唯有杜康,才能让她暂别忧愁。

觉醒之像

饱尝了人性之恶的潘玉良,在沧桑历尽后,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艺术是最高的境界和唯一的出路,只有艺术肯定人、祝福人”。回到法国后,她收起悲伤,决心主宰和谋划自己,将那余下的生命全情投入在绘画里,以此支撑和翻转一直风雨飘摇的人生。

她离群索居、风餐露宿,像苦行僧般潜心于绘画创作中。她结合在法国研习的油画、在意大利修学的雕塑和本身的中国水墨画基础,借鉴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野兽派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风格和韵味,逐渐探索出了自己“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风格。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潘玉良 《自画像》 布面油画 33.5cm×25.5cm 1946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 年前后,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会长。此后,她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盛时期,不仅巡回个展好评如潮,还相继获得了法国国家金制奖章、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大学多尔烈奖等……在那段时期,能得到世界这么多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大约只有潘玉良一人。

艺术事业上的成就,让潘玉良一直苦苦追寻的自我价值,忽然得到了社会评判标准的肯定,她原本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得到了拯救,自我的身份价值逐渐明朗。尽管在异国生活依然艰辛,她却坚持不谈恋爱、不入法国籍、不和任何画廊机构签约——她对自己的性别和话语有了更深一层的自觉,开始试图建立起完全独立的私语空间。

1945年的《红衣自画像》(图四)中,潘玉良立于窗前,身体呈S型,右肘倚窗;光线斜逆,打在她松弛的皮肤上;她目光斜视,满脸不屑——你能明显看到,此时此刻画者已不再着意美化自我,而是将真实的自我直接显现。尽管忧愁似乎仍存脸上,但那情绪已从男性和他人“对她的审视”,变为了女性“自我的诉说”。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女性不得招摇于窗前”的保守年代,“窗”这一意象构成的开放性空间,打破了常被描绘在封闭空间中的女性肖像表现的惯例。她对传统女性压抑的身体、精神的反抗意识,由此自由流出。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四 潘玉良 《红衣自画像》 73cm×59cm 布面油画 1945年

潘玉良后期的自画像更具表现的意味,她不仅直面了真实的自己,甚至夸张地画出了自己的衰老与丑陋。

作于1949年的两幅《自画像》(图五-1,图五-2)中,潘玉良用近景特写的方式,对自己的表情和神态作了重点的描摹。背景平面化,去除了所有景物,强调了对自我的表达。她眉目上挑,脸上的皱纹被清晰刻画。她的目光直视观者,甚至带有冷冽的、审视的意味。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五-1 潘玉良 《版画自画像》 版画 1949年

潘玉良自画像解读,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 书画百科

△ 图五-2 潘玉良 《自画像》 布面油画 1949年

同一时期,她对女性人体的描写也抛去了男性“好色的目光”。她的画像已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男人在场,或者拒绝男人在场的地方。她不再去附庸男人眼中所理想的样子,而是以强烈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在她心中,两性的传统关系彻底瓦解,女性不必一味地顺从、纤柔、优雅、妩媚、羞涩、忸怩,也可以智慧、坚毅、怀疑、审慎、反叛、严肃。她终于摆脱了男性艺术秩序和审美体系里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如今,很多人提起潘玉良,依然喜欢套用“妓妾”“传奇”等字眼去消费和过度解读她。其实,哪里是什么妓妾?她终身不爱风尘,却被风尘所误;哪里有什么传奇?她只是从人世的黑暗底层挣扎出来的新女性。在漫长的蜕变过程中,她一直在对人、女人、自己的身体做着不厌其烦的观察、感知和认识。每一次观望“她我”和“自我”,她都真实记录下辩证的思考。她的自我成长和觉醒,是通过那一系列自画像完成的——在对世界长久的慈悲之后,她画出了对自己的慈悲。

书画作品:潘玉良油画作品《瓶花》【晚年精品】

相关文章

  • 书画讲解 | 俄罗斯大师希施金作品欣赏
    书画讲解 | 俄罗斯大师希施金作品欣赏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以上内容《俄罗斯大师希施...

    813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文摘 | 八大山人书法欣赏
    书画文摘 | 八大山人书法欣赏

    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故启功先生诗中称之为“朱驴”。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

    263 八大山人书法欣赏
  • 书画科普 | 解读石鲁的不朽之作《转战陕北》
    书画科普 | 解读石鲁的不朽之作《转战陕北》

    石鲁的《转战陕北》作于1959年,是石鲁最具知名度和代表性的写意画作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便暗自想要发动内战。蒋介石假装希望国内和平,设下骗局,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签下《双十协定》,又于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建国的意愿。但蒋介石随后便撕毁《双十协定》,开始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在一轮战略防御之后,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

    1258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学堂 | 张大千《荷花鸳鸯》赏析
    书画学堂 | 张大千《荷花鸳鸯》赏析

    张大千,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 荷花鸳鸯此图下方画一水塘,水面上浮动浮萍与团团荷叶,在空白处顺势以花青勾勒水纹,水波涟涟,气氛静谧。然后画家用不同深浅的赭石画出坡岸,在坡岸上立着一对鸳鸯,一只向水而立,目光炯炯,似乎注意到了水面的动静,另一只则背立另侧,自顾自的梳理羽毛...

    1723 张大千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常识 | 写实与具象油画的区别联系,油画中绝色的美女
    书画常识 | 写实与具象油画的区别联系,油画中绝色的美女

    油画从明朝传入中国后,开始进入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到了20世纪,中国油画进一步学习西方古典主义学院派和苏联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在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油画的中国化实践.最终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民族气派的作品。中国主流文化一直肯定写实油画的核心价值,顺应“笔墨当随时代”的规律,近年已将写实油画推进到“具象”、“新具象”的领域。由于写实油画是中国油画...

    1628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资料 | 吴昌硕笔下的葫芦欣赏及拍卖
    书画资料 | 吴昌硕笔下的葫芦欣赏及拍卖

    葫芦是一种最古老的吉祥物,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有避邪、招宝、纳福之意。葫芦不仅因其肚大口小而成为盛酒之天然器物,更因其谐音“福禄”、“护禄”,其枝茎称“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是乃“福禄寿”齐全,因而成为吉祥的宝物;同时,从传统风水上讲,葫芦嘴窄身肥,所收煞气,易入难出,因而是驱邪纳福、化解各种不利风水的法物…...

    1915 吴昌硕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学堂 | 新中国儿童题材美术创作
    书画学堂 | 新中国儿童题材美术创作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少年儿童作为人类成长的早期阶段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其成长的状况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它的重要性也就反映到美术创作之中。儿童题材的美术创作,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绵延久远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且深深扎根在基层民众之中,成为中国最大众化的艺术表现题材,并且有着多样而丰富的艺术表现,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谈...

    1141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百科 | 何绍基最经典的100幅书法作品欣赏
    书画百科 | 何绍基最经典的100幅书法作品欣赏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1668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科普 | 南海岩作品欣赏
    书画科普 | 南海岩作品欣赏

    南海岩,男,1962年生,山东省平原县人。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海岩擅长人物画,尤喜以中国西部地区人物之生活为创作题材。南海岩作品欣赏:南海岩书法欣赏△2012年作 行书七言联 134×20cm×2△2011年作 行书五言联 138×34cm×2△行书李白诗 138×68cm△2013年作 书法 四屏镜心 137×35c...

    1539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科普 | 刘宇一油画价格
    书画科普 | 刘宇一油画价格

    刘宇一其巨作深受国际艺术市场瞩目,二十世纪末连续四次创华人画家作品最高价位纪录。刘宇一是中国油画市场的开拓者与领跑者,20世纪90年代,他的画作进入国际艺术市场后,在香港先后四次打破亚洲油画拍卖纪录。1993年至1997年,刘宇一的四幅作品《良宵》《女娲之歌》《瑶池会仙图》《良辰》先后以836万、888万、1080万、2300万的价格成交,创下当时华人画家画...

    1081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讲解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欣赏
    书画讲解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欣赏

    李昭道(675年-758年),字希俊,是唐朝宗室、画家,唐太祖李虎的六世孙,彭国公李思训之子。他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李昭道凭借家族的声望,通过门荫入仕,起初担任太原府仓曹,后来升迁至集贤院直学士,官至太子中舍人。他的画作以青绿山水为主,被誉为“小李将军”。他的画风巧赡精致,即使是“豆人寸马”,也能画得须眉毕现。此外,他还擅长描绘鸟兽、楼台和人物...

    269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讲解 | 蒋兆和简介
    书画讲解 | 蒋兆和简介

    蒋兆和(1904~1986),我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1904年5月9日生于四川省泸州市,1986年4月15日卒于北京市。自幼喜爱绘画,在父亲执教的家馆中读书。因家贫,于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1925年前后创作的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显示了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方向。1927年结识徐悲鸿,受其...

    967 蒋兆和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学堂 | 画家王明明:书法为绘画的基石
    书画学堂 | 画家王明明:书法为绘画的基石

    一支毛笔,画家王明明从5岁开始拿起,一拿就是53年,从没断过。回望无数大家的“毛笔”生涯,画家王明明认为,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书法是重要的基础,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造型是惟一的基础。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新观念代替不了真功夫。”每次临帖读帖总能找到新感觉王明明说:“我5岁开始学画,那时父亲说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让我临...

    1299 王明明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讲解 | 《吴冠中作品选》邮票6枚欣赏
    书画讲解 | 《吴冠中作品选》邮票6枚欣赏

    吴冠中先生作为当代画坛的传奇人物,学贯中西。在老先生辞世十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定于2020年3月20日发行《吴冠中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六枚。邮票选取了吴冠中创作的6幅国画和油画,邮票表现内容分别为(1)高粱与棉花;(2)瓜藤;(3)水巷;(4)巴山春雪;(5)鹤舞;(6)双燕。当然,吴冠中先生一生的创作题材和样式十分丰富,此次6枚邮票也只能反映其丰硕艺术成就中...

    1077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 书画知识 | 康殷书法作品欣赏
    书画知识 | 康殷书法作品欣赏

    康殷(1926~1999),别署大康,祖籍河北乐亭。中国当代古文字学专家、古玺印专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先生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对甲骨文、钟鼎文、碑石,秦篆等中国古文字的研究极具心得,且著作等身。先生的书法、篆刻雄肆豪放,气韵生动,古意盎然。先生待人诚恳谦和,对学生循循善诱,颇费苦心,是位忠厚仁慈的长者。以上内容《康殷书法作品欣赏...

    573 书画杂谈 书画作品鉴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