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山水、人物、花鸟俱精,并能独树一帜。早年与其二哥张善孖曾东渡日本攻读绘画,后来又学习染织工艺,晚年的泼彩技艺或许也是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归国后拜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抗战时期还前往敦煌临摹了大量壁画。张大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与溥儒并称“南张北溥”,新中国成立后又与溥儒、黄君璧有“渡海三家”之称。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53.2×1979.5cm
他曾在巴西寓居17年,创作了大量的精彩画作,尤其以《长江万里图》为代表。《长江万里图》创作于1968年,后来在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各界人士对其称赞不已。《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为同乡张群所画用以庆贺其八十寿辰,因此采用了他们较为熟悉的长江作为绘画题材。画中的主要景点起于四川省内的长江上游,有岷江、都江堰、重庆、万县、三峡、宜昌、武汉、庐山、小孤山、黄山、芜湖、南京、镇江、金山寺、焦山、上海等地,一直到崇明岛为止。画前引首是由参加过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同盟会会员赵恒惕所题。长卷式的山水画早已有之,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它们都表现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夏圭《长江万里图》现已不存,但仍流传了不少摹本。绘制《长江万里图》时,张大千身在巴西,显然这应该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所绘,却绘制得丝毫不差,不难看出张大千对长江的熟悉程度。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1
张大千为四川人,后来又从重庆离开前往中国台湾省,他长期停留、寓居的地方多是在长江沿岸。这是画家本人最熟悉的地方,也能缓解画家的思乡之情。
在形制、题材上,这件长卷似乎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是它在技法上鲜明地体现了张大千的山水画风格。这是一件泼墨、泼彩画,张大千充分利用了水、墨与色彩的融合,从而得到了墨色交融的效果。其中既使用了泼墨、积墨、破墨等中国传统技法,还加入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这时候已经预示了张大千晚年画风的巨变。早期的青绿山水画往往带有神仙气象,《千里江山图》虽然是对大好河山的歌颂,但仍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意味。明清以来,山水画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青绿山水画更是趋于衰退。一直到张大千的这种泼墨、泼彩山水画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趋势,更完全摆脱了神仙气象。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2
中国古代文人绘画,往往是“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幅画要数十天、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前前后后绘制了三四年,张大千绘制20米长的《长江万里图》却仅用了10天,而且当时他也已经古稀之年。抛开他旺盛的精力,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张大千在山水画方面的技法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