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上,陈衍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一出场便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随即价格便从起拍价二百万元人民币开始飙升。经过三十六轮激烈角逐,该画最终以10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远远超过原来的估价。陈衍宁的这幅油画作品在当时刷新了其个人作品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也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国内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今天看来,或许这幅作品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是其拍出高价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拍卖界所兴起的“红色收藏”使得此类的,反映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革命战争、建设新中国等历程中,描写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大历史人物的美术作品受到业内和收藏家们的关注和追捧。
△陈衍宁油画作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172.5×294.5cm
作品取材于毛泽东视察广州市郊
陈衍宁的这幅画取材于1958年毛主席视察广州郊区棠下大队。毛泽东在解放后来过广东8次,其中于1958年4月初,他到广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全国工业建设问题。4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陶铸、朱光等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广州市郊的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期间毛泽东还实地察看了水稻试验田,那时基层党委书记潘湛递给他一顶竹制的遮阳帽,他略略端详一下,然后轻轻地戴上说:“我也像个农民了。”……广东画家陈衍宁于70年代根据这个题材创作了这幅大型油画。
这幅画以鲜明、生动的绘画语言,成功地描绘了毛主席率领广大农民踏着时代的步伐迈进的壮丽山河图景,深情地歌颂了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歌颂了在毛主席指引下奋勇前进的广大中国农民。它在表现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有着成功之处,画家把“毛主席放在人民群众的中间,但又稍稍向前一些,画面上下留出足够的篇幅来表现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构图处理,既突出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也恰当地表现了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又利于表现毛主席高瞻远瞩,率领广大农民在建设大道上前进的气势”。
画面充满南国乡村地方特色与阳光热烈的气氛
油画《毛泽东视察广东农村》表现了毛泽东和广东农民走在田基视察的场面。南粤大地的初夏,阳光灿烂,毛主席身穿白色衬衣和农民们一起亲切交谈,信步而行。一行人欢声笑语,笑谈农村面貌的崭新变化,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主席身旁的肤色黝黑的村干部双手比划着,介绍着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农村变化,身后的人们拿着农具,旁边的孩子欢笑着从田基边赶过来,使劲地往前挤,他们都想看看敬爱的主席……喜讯瞬间传遍了乡村,在远处稻田里耕作的人们纷纷放下手上的活儿,充满惊喜地围绕过来,整幅画面充满了喜庆热烈的气氛。
另外,画家通过把伟大领袖置入平凡的生活环境之中,以获取一种更为符合历史现实的视觉效果,既表明了画家在构思上突破当时普遍创作定式,同时又表达了画家在还原历史现实性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虽然取材于毛泽东视察广州郊区棠下,但人物的服饰、形象却更接近于海陆丰一代的渔民。原因很可能是那些脸色黑里透红、体格魁梧结实的渔民形象,更能显示出农民的豪迈气概。但是,也不能排除这样的一种可能,即广东一带渔民的那种宽松的服装,容易入画,尤其是在风的吹动下,它的褶纹非常富有装饰感。可以说,这幅画的衣褶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那个时期的油画创作。
深受俄罗斯苏联大型主题油画及方块笔触风格的影响
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新中国美术教育全盘接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和契斯恰阔夫的教学体系。苏式美术体系强调科学与艺术法则并重,要求画家们具有严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套体系强调美与生活的关系,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强调以故事和细节的强化来表现主题的艺术创作观念,对当时的画家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画家陈衍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他的这幅作品与同时期表现领袖题材的作品相比较,明显地摆脱那种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而脱颖而出。
油画《毛泽东视察广东农村》中,陈衍宁显然借鉴了俄罗斯杰出画家佛鲁贝尔的油画方块笔触画法,人物头部和四肢的造型非常具有体积感,尤其是在毛主席左右侧的两位农民的手脚,画得十分厚重,犹如雕塑。这幅画尤其强调了光线的作用,加强了明暗和光影的对比。与苏联的“灰”调子的领袖画相比,它的创新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色彩强烈,造型概括,笔触方整清晰,细小的局部被大胆省去、与同时期的其它领袖画相比,人物的比例也基本接近真实。从画面的总体效果来看,画家竭力通过那种阳光中紫外线充沛的户外效果表现岭南油画的地域特色。
陈衍宁1945年生于广州。画家。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71年至1985年先后在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广东画院从事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1986年入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是欧美最受追捧的画家之一。国内著名评论家也认为,陈衍宁是中国第四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