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孔德油画《祖国来信》是何孔德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与后来的《毛主席在农运讲习所》、《古田会议》等博物馆委托绘制的巨幅画作相比,少了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磅礴气势,而更多地反映出画家亲历战火、观察体验生活的真实情感,这当然与艺术家早年赴朝参战有密切关系。
据何孔德朝鲜战场日记载录,在朝鲜期间,画家所在的美术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利用极其简易的创作材料,靠写标语、办画报、自编故事等多种文艺形式,鼓舞激励志愿军的斗志士气。工作之余,他还下壕沟、走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了许多战斗英雄,绘制了大量的战地写生作品,不仅为以后的主题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也为他创作战争题材绘画提供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何孔德油画《祖国来信》200×146cm
成交价:1840万 拍卖时间:2011-11-18
《祖国来信》即是创作于“马训班”毕业前的作品,何孔德选取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利用战斗间隙,阅读祖国亲人来信的场景作为创作主题,并以实物搭制了一个战斗坑道,画面表现了在狭窄的坑道里,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靠在坑道口旁边,借着微弱的光线正在阅读祖国亲人的来信,他身边一位年长的志愿军战士围坐在火炉旁认真地听信,年轻战士的聚精会神,年长战士脸上的笑容,透过这一封包含亲情的信,两人仿佛正在想象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抑或沉浸在对祖国亲人的思念里。画面在暗灰色调子的映罩下,内容情节更加真实感人,透过朦胧的画面人们仿佛感到硝烟弥漫的战争正在继续……画家平淡而真实的笔触,构思巧妙的内容情节,无不反映出战争生活的真实,此画虽然带有那个时代主题创作的政治意识形态痕迹,但却丝毫不掺杂同时期绘画板起面孔的说教和装腔作势的做作,艺术家以极其天才的经营构思,既避免了主题绘画往往苦大仇深的呆板面孔,又契合了感染教育人民的政治宣传要求,艺术家极具天赋的艺术想象力彰显无疑。
△何孔德油画《祖国来信》局部
1950年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整个新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战争的胜利成为新生国家政权在国际政坛的实力显现,同时也推动了以此为主题的国内美术创作,油画、国画、年画、版画等领域都涌动着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出现了大量表现此类主题的美术作品。而就何孔德个人而言,自幼怀揣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雄主义热情促使他在1950年从四川省立艺专毕业后参军,并于1951年走向抗美援朝的一线战场。两年的战争经验无疑成为他艺术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并在其日后的艺术创作中转化为一种持久的源动力,而我们也能从中管窥新中国美术中艺术与政治的微妙关系。
△马克西莫夫《祖国来信》110×70cm
这件作品从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呈现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与某些表现人道主义的苏联战争题材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丝毫没有说教的腔调和做作的姿态。这件作品在文革期间遭受严厉的批判也正是因其对人性的高扬。同时,《祖国来信》深谙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针,提炼出战争中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读信场景,成为建国初期革命历史画创作中的典范之作。
△ 冯法祀《祖国来信》114×75cm
这件作品完成于1956年,此时的中国已经渐渐远离战争的阴霾,进入全民大生产和建设阶段。置于“大跃进”的社会语境中,《祖国来信》中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既能激起观众心中久违的英雄主义情怀,同时又促使人们将“这种忘我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贯彻到为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一切工作上去”。鼓舞和支持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革命斗志,将转化为一股新时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拼搏和努力的不竭动力。新的时代必将诞生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