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主要产自缅甸北部勐拱、密支那一带,是辉石类中比较稀少的钠铝硅酸盐矿物,莫氏硬度在6.5——7之间。翡翠纯净不含杂质者,呈白色半透明状,若含铁元素,则呈赭红色(“翡”),若含铬元素,则呈鲜艳的绿色(“翠”),常见的翡翠由于内部微量元素的不同而有白、红、绿、紫、黄、墨等丰富颜色。
翡翠因其质地与颜色,跟中国传统“首德次符”的玉器选材标准有不小的出入,被开发利用的历史并不久远。云南地区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翡翠装饰品,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翡翠考古资料,而同时期的内地,至今仍没有发现使用翡翠的考古学证据。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纪晓岚写成《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记录:“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准也。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出土的翡翠资料,印证了纪晓岚所言不虚。如乾隆朝重臣毕沅,卒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其墓(位于江苏吴县灵岩山)中就出土了两串青翠欲滴的翡翠朝珠,可见翡翠在乾隆中晚期已成为部分权贵的新欢。
不过,翡翠的狂飙突进,终究还是托了慈禧太后的福。慈禧生前特别喜爱翡翠,死后也以大量翡翠随葬,据赵汝珍《古玩指南》引爱月轩笔记,在慈禧太后的随葬物品中,有惟妙惟肖的西瓜、甜瓜、荷叶、佛像、桃、白菜等翡翠物品。上行下效,翡翠在慈禧听政期间迅速走红,身价百倍。
在清代中晚期的翡翠作品中,名头最响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据说它是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这颗翠玉白菜利用翡翠天然的材质和色彩巧雕而成,洁白的菜身,翠绿的叶子,几乎跟真实的白菜一模一样,翠绿的叶子上还停留着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类似的翠玉白菜,传世的还有多件,但材质雕工均略逊之一筹。倒是慈禧太后墓随葬的两颗翡翠白菜,“绿心白叶,在菜心上落着一只满绿色的蝈蝈,绿色的叶旁有两只黄色的马蜂”,巧妙的设计与高超的技艺,应该不落下风,可惜慈禧墓被盗后,它们也与其他众多的珠宝一起散落,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