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十二墨花图(局部)
历史上的画家在中国画美学上有突破的无非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画技画法上有突破革新的,如明代的青藤徐渭白阳陈淳两大先贤在大写意上进行突破,他们一改工整细腻之风,用笔墨挥洒心境,把人文性情融入画作。如清初的恽寿平先贤在前人的没骨画法上进行突破。近代黄宾虹先生在前人基础上,在山水画上大胆变法突破,总结五笔七墨法。当代吴山明先生在宿墨技法上进行尝试总结和突破。皆成中国画发展历史上的贡献者。二是把人文思想融入书画者,中国画审美内涵上进行突破,如唐代王维把自己诗歌的文化和意境,变成了书画的画境。成为山水画的别祖,也让我们开始了在中国画中欣赏意境之美。五代时期涌现出许多花鸟画高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二者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上开始了不同的风格,即写实和写意。黄筌为正宗的翰林图画院一派,倾向于栩栩如生的写实画法;徐熙偏向于用写意的方法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将黄、徐同列为神品时却又说:“筌神而不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全,舍熙无矣。” 徐熙一派的写意风格在中国画的审美上进行了突破和创造,至此初现中国画花鸟画走向写意的始端,花鸟画开始借大自然的生命信息来表达艺术家自我的性情和表达。
明—徐渭—十二墨花图(局部)
而把中国画列入文人画的美学范畴,则是从北宋中期以苏轼为中心开始的审美树立,当时的文同、李公麟、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名士喜好吟诗作画,他们大多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画多为抒发内心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以寄托高人达士们追求的情感安息之地。文人雅士的追求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把中国画推向了人文为欣赏范畴的审美高度。苏轼是第一个较全面阐明文人画理论的大家,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宋到清,其中不乏中国画美学的创造者,不一一例举,但是到了清初的八大山人,他把禅学和自己孤寂的性情,强烈地表现在画面上。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审美的境界。
明—徐渭—十二墨花图(局部)
这些历史上的画家为中国画的美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画注入了很多美学元素,特别在意境、写意、人文等,所以历史也记住了他们。
明—徐渭—十二墨花图(局部)
自古以来,有两类身份和经历的画家在中国画美学上的成就比较显著。因为中国画是综合艺术。
第一类是为官失意的文人。古代为官者都有文化,他们通过科举制度而入仕为官。这些画家笔墨功底深厚、文化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特别是有点失意以后,感悟良多,社会阅历非常丰富。如宋代苏东坡,为官一贬再贬,在文学书画上的成就却越来越高。明代唐寅因考场舞弊案而终生禁止考试,在官本位的时代,打击是很大的,转而终身追求书画艺术。明代徐渭原先是给浙江最高领导胡宗宪当军师,后来胡宗宪出事他很失意,精神失常几次自杀。但是他却成为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他的画不求形似求神似,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扬州八怪郑板桥、近代吴昌硕皆是此类人。郑板桥当过范县、潍县县令,吴昌硕当过安东县令。在官场皆不得志,却在画道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第二类是出家人。这类画家心静欲望少,禅学修道比较好,具有宇宙观,时间也比较宽松,有大量的时间思考和画画,还可以四处去游历,云游名山大川,与各种行业的人交流探讨,眼界开阔。特别是住在寺庙里很清静,可以能关起门来做学问,看事物比较通透,感悟多境界高,有的甚至修道成仙。如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南宋禅僧牧溪等。如清四僧,其中八大山人和石涛先贤都是明皇室后裔,为了逃避朝廷追杀清初都出家。清代海派画家代表人物虚谷先贤在参加太平天国战争以后,也看破红尘而出家为僧。他们在中国画成就上都是斐然的。
吴弗之先生曾言:昔人治画,往往遁迹山林,托自然以寄傲,或皈依禅学,悟妙谛于絪緼。盖如此。今吾以同流合污之身,即日日为之,安得有神妙之作?写此,不禁掷笔者良久,油然动离俗之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徐渭—十二墨花图美析:徐渭,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此画用长卷的形式优点,能把一年四季的花卉都能集中在一起。全卷共画有牡丹、兰花、芙蓉、荷花、菊花、菖蒲、竹子、水仙、海棠、杏花、茶花、梅花十二种。都是一诗一画。此卷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水墨表现力,他清傲的性格和半疯的状态,通过狂放的笔触和淋漓的水墨,变化多端的笔锋,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了各种花卉的特征。他从形象中解放出来,为中国画拓展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异于同时代文人逸笔草草、崇尚雅致的审美趣味。不愧为大写意开创者。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作者/张国樟: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