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来作品
中国画创作离不开笔墨,所有国画家都是通过笔墨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十分有趣的是,他们彼此的作品中存在着很多像似相近的笔墨形态。比如点、线、一些物体造型、近似色彩等都是彼此共同通用的表现手段。这些手段可以说是共同因袭了传统绘画或某人的笔墨形态。不过由于个性远超了因袭的共性,在形态上却也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因而仍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创作同发自于因袭的艺术能够形成美不胜收独树一帜的局面,一定存在着它内在的逻辑。
百度上解释”因袭”云:”……意思是用过去的一套,没有创新;模仿别人的。”从艺术创作角度看,只有不因袭的创作才有价值,几乎每个画家都知道这层意思。但当具体实施时,所有画家却又一概在运用着因袭这个创作理念进行着创作活动。
我们知道,国画的分科是:山水、花鸟、人物。这其中每科涵括了不同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国画中组成画面的不外乎是山、石、云、水、鸟兽、植物、人、生活劳动工具、屋宇桥梁建筑等,新国画增加了光影。这些内容在国画中都有固定的表现手法,所以才产生了《芥子园画传》等一些模仿前辈,或曰因袭传统绘画造型技法的绘画教科书。以《芥子园画传》这部系统教科书来说,其中对国画中所有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了教授。特别是对一些共有的,具有书法意味的基础造型内容点、线、皴擦、染色都有详尽的表述。比如具有书法意味表现树叶的”点”就罗列了垂藤点、垂叶点、平头点、仰头点、破笔点、攒三聚五点、刺松点、杉叶点……大混点、尖头点、垂叶点、介字点、小混点、梅花点……等二三十种。夹叶树叶画法也几近三十种画法。表现山石、山体皴法的什么长披麻、短披麻、斧劈、荷叶、折带、乱柴、解索、弹丸、糊涂皴等等。这里不一一例述。
刘玉来作品
应该强调的是,传统笔墨之所以具有独特的中国画之美的原因,就正在于它的基础笔墨形式本身体现了书法意味。所以书法是国画创作基础的基础。
总之,国画一些基础表现物体的笔墨形式,都属于大家公用的,尽管在造型上大家彼此都像似相近,但由于都融入了个人再创造成分,故此都属于以因袭为基础的创作。原因是,尽管因袭的起点相同,但更多的是各自展现的独特的美是大相径庭有很大出入的。因此它属于国画特有的表现手法。相反,倘若一幅画缺少了基础笔墨的因袭,可以说就不属于中国画了。从此可以看到,笔墨因袭尤其是基础笔墨的因袭,乃是中国画固有美产生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中国画传统美的框架就会倒塌,中国传统绘画美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通常看到一些没有书法基础笔墨的画者,他们所展现的作品,用笔是自创或水彩意味的笔触,没有国画意味传统点线的展现,尽管画的物象再接近本体,哪怕几乎乱真,也是没有国画的味道。所以对书法意味传统笔墨的因袭是形成中国画味道的必然和基础。
不过我们必须明白因袭与抄袭的区别。上面我们讲因袭是指对国画中出现的基础内容的运用并不是惟妙惟肖的复制。我们从一些成熟的绘画作品中看,其中许多内容虽然一概都是因袭传统的点、线、皴擦、染形成的,但当他们个人运用时,往往与传统点、线、染有了很大差别,造型也因表现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形成的作品,整体上个性形式美成了主要的成分。这是因为画家把头脑里积累的大量学习来的传统内容化成了自己的,并根据自己所表现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从而远离了抄袭。
那么,是否应当学习借鉴过去和当代画家的作品和表现形式呢?毋庸讳言,学习别人是必然的。但怎样学习,却是创造和抄袭的分水岭。创造,是消化后变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的吸收;抄袭,是生硬的搬来不经消化的运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个人风格是在创造基础上通过汲取他人精华行成的。那么我们这里为什么谈汲取呢?原来任何人最初走进绘画殿堂都是从学习别人开始的,因而当他们进行创作时必然会象谁!为此就需要他们逐渐去脱离,不然就会开始了复制路途。每个人一生可能会向许多前辈、同辈学习,如果不打算复制别人,就必须去画自己想画的,画自己就必须脱离他人,建立自己的风格!而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
刘玉来作品
怎么建立自己的风格,通常的道路是从内容或技法上进行开拓。那么,过去学习别人的内容和技术就变成了你开拓的材料和手段。故此广泛的学习别人才能使你开拓的材料丰富多彩,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不过,如果你不善于利用材料和手法,也会被捆绑住手脚无法挣脱掉别人对你的影响,从而成为临摹他人的画手。所以创立自己的风格确是件极难的事。这就需要你跳出死板学习的窠臼,敏锐的在创作中发现自己有什么新鲜的,或内容或技术与众不同的地方,及时的抓住加以顽强的开拓。在这种开拓中不断丰富技法和内涵,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
当然,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是很不易的,有时会用你的一生!
我就画我自己,这应当是每个成熟画家的格言。将自己学习到的和不断丰富的东西构建自己诗情画意的作品。追随着时代脚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当代人的趣味,思想内涵与时代相吻合,弹奏出时代的崭新的音符,沿袭中国传统绘画,走出自己的形态来。
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
2022年3月
原刊于《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