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陈志春,1958年5月出生,汉族,笔名:青春、绿野、雅兴堂主。毕业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省第十二届至十六届漫画展评委,齐齐哈尔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富裕县漫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九洲美协艺术平台副主席,富裕县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现为富裕县文化馆退休干部。
1980年起研习国画,1986年兼漫画创作至今,在媒体上发表作品1000余件。作品曾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黑龙江美协等单位举办的展览、比赛7O余次,获省级以上金银铜奖及一二三等奖等奖项96个。
1988年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全省优秀文艺创作骨干一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称号;2014年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全省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百名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称号;2015年被齐齐哈尔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太行组画神韵佳 气韵生动格调雅
——陈志春太行山水作品赏析
张本平
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陈志春从事绘画创作数十年,不仅对漫画深入研究与创作,全国大赛展览多次获奖,而且近年来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怀。他多次深入太行山,进行了采风写生活动,深深地被太行山的雄伟、壮观、幽邃、奇特、秀丽、险峻所折服,经过反反复复的整理、遴选、吸收和提炼,用其饱含激情的笔墨,精心创作出令人神往的太行山组画系列山水画作品。他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山水画系列作品,素材均选取自太行山较有代表性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其对描绘对象山石、房舍的理解、感悟和提炼,对画面构成进行了优化、取舍,最终完成了太行组画作品的个性语言。
纵观太行山,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涧幽谷,古树名木,清泉碧湖,构成了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使之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美誉;太行山,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灵、秀、壮。灵在于水,高山平湖、深潭瀑布、溪水潺潺,遍布山中;秀在于林,满目苍翠、遍山葱茏、气象万千;壮在于山,雄、奇、险、峻集于一体,确有“三山五岳汇太行”之感,这里将中国北方大山的雄浑之美和南国水乡的阴柔之美融为一体,既有江南的飘逸妩媚,又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可以领略几亿年以上的地质原貌,到这里一游,不仅是一次山水风光的游览,而且是一次历史文化的观览。陈志春深受大山熏陶,深悟大山之灵感,常游走山中写生,立誓要把太行山的灵与秀浑然结合之美,展现给世人。经过多年的升华提高,现在他的一幅幅太行山的写真精彩组画,在他笔下不断涌现。
走进陈志春的《太行组画》作品,其结结实实地表现出了太行的雄浑和壮观,并意在追寻那些抗日志士们留下的足迹,他们钢铁般的战斗意志永远熔铸在每一块太行的山石上,这钢铁般的精神塑造了钢铁般的太行。正因如此,革命家们在这里摧枯拉朽、夺取了全面胜利,大太行里走出了新中国,这举世瞩目的辉煌奠定了太行的底蕴和伟大。他的作品刻画的不仅是那单纯坚厚的山石,她寓意着一块块太行石,都满载着太行的信息和正能量,铸成了太行的大丰碑,时刻在激励着我们的豪情,去迎接一个个挑战。
该组画作品为陈志春山村结构山水画系列代表作。作者首提微结构山水画的概念,其含义就是用笔墨将山石的小结构和大质感充分表现出来,以展现大自然的气韵及厚重之感。其作品仿佛是用笔墨来雕刻山石,并善用特写来聚焦局部,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旗帜鲜明地向以往画家不愿触及的山石结构展开了挑战。
陈志春很少画大场面奇山房舍的山水画,一是因为在情感上,要与山石与房舍近距离对话,去聆听所承载的远古故事和触摸那些裂纹的沧桑,进而传递给观众;二是从艺术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纹理结构,本身既有美感又有力度,是自然完美的点线面,并构成了山石丰富的表情;三是从风格上,大家都挤到大场面里去了,反过来把视角拉近,以特写的方式聚焦又何尝不可以呢?
作品的美感是分角度的,有人喜欢仙境般的阴柔,有人喜欢阳刚之力度,也还有更多的境界,感受不同的情思。陈志春的太行组画作品不是唯美的民俗般的风格,讲求结构自然严谨的同时,更注重笔墨的韵味。她不像大写意那样笔墨飞舞,也不是工笔那样细细工整,她细而不腻,工而不板,墨韵尽在笔笔之中。那些石块力求垂手可触触之拉手,在调合中西艺术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成功地应用了阳光光照效果,不妨纵横比较。纵观当今画坛,能将山石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至还是很少见的。
奇石美在石,奇在纹,石肤光洁细腻,纹理凹凸秀美,给人视觉美和触觉感。石是大山的记忆,解读石头就是解读大自然的密码。陈志春敬畏大自然的神奇,欣赏石头不卑不亢的展现以及任人评说、坚守原则底线的沉默。欣赏着陈志春一幅幅充满灵动与气势的兼工带写山水画,犹如行走在壮丽的太行山水间。只见群山绵延,云雾缭绕,树木毓秀,凉亭悠然,雄奇壮美,令人荡气回肠。其山水组画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哲学的观照,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意境。从“山水到心境”,从“实境”到“意境”是一个不断亲近自然、不断融入自然的新意象过程。
从事绘画创作40余年,坚持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道路,尚真、善、美,尤以太行组画山水见长。陈志春写生取法太行,受太行影响,作品呈现出太行雄风、崇高肃穆、雄浑博大、奇秀清幽,景象深远宏大的场景。颇有宋代山水画之风,有范宽意味、李唐风骨、荆浩气象,创造出一种使人身心适意、清爽畅神的清、淡、玄、远的境界,给人以心灵慰藉精神和的洗礼。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陈志春笔下的《太行组画》山水,是他多年赴太行写生的结晶。
古代山水画,注重品读,含蓄表达。观者要用心去体会才可品位出其中的神韵,这需要一个慢慢走进画面的过程,但对于普通观众,这是较为吃力的,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如何让普通观众,也能一眼便体会到山水画的气韵,让山水画达到普度众生的至高境界。这个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古代人对于画面情境的营造还不够完善的表现。在古人所绘制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见到了山体的雄奇壮阔,见到了水流婉转与气韵缭绕,但是对于境的表达,仍然难以达到一眼便可打入观者心灵的境地,所以国画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陈志春的《太行组画》山水作品,观者不必看很久、也不必刻意去细细琢磨其中的气息何在,一眼便可以很直观的看见,其画面当中的气势与韵味,从而体悟到山水画作品的灵魂所在,那一瞬间让人为之怅然;他的作品就像,看够许多肉腥肥油之后的清淡雅闲,不食人间烟火,繁而不腻,仙气很足。其笔墨之韵不仅在疏松浓淡上,或者设色之中,而是,把西方绘画的情境与法度,带入到太行山村的情境营造与笔墨当中,并交融的极其巧妙与自然,完善了中西艺术的融合,把山水绘画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保留了传统山水艺术所固有的艺术风韵,还完善了近代国画的中西结合的问题所在,山水植被浑然天成,没有任何刻意为之;山云远去,浩浩苍苍,一眼万里,近山水下,松云浅酌,清茶饭酒,人家悠居,好一个“修身养性无烦忧,静坐高岭望云川”。这得益于陈志春多次写生采风于太行当中,知山、痴山、画山、明山。太行的云雾水色,人家山石他已经成竹在胸,沁入血液,天人合一,他已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齐白石曾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陈志春的《太行组画》,做到了似与不似之间:与现实的太行山不似之处,则为山体更加雄峻有气势、秀色宁静,水流丰足浩大,山水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动。与现实的太行山相似之处,则是陈志春保留了太行山的北高南低、东陡西缓的地形特点与风水。从画面的山的高低、陡缓,便可辨别四面八方的方位,可谓是暗藏玄机与趣味。画面上,左高右低,可知画面左为北,右为南,观者站在画面前,所在方位为西。水自西向东流,浩浩荡荡,视野开阔,豁然开朗。寓意:否极泰来,东山再起;宁静致远,踌躇满志,厚积薄发;泰然自若的博大胸怀,一片祥和之态。画面上,右高左低,可知画面左为南,右为北,观者面对画面所站的方位,则为东。水自西而来,汇聚四方之山、八方之水,福水天泽,财、运、福、寿也随之而来,可谓风水绝佳!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