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时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未必受宠于艺术市场,这源于艺术市场保本逐利的本质诉求。虽然偶有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得到高额回报,但在艺术市场得到炒作的常常是学术价值一般的作品。
八大山人作品
关于艺术市场与学术的问题,一直是国内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热议话题。
艺术市场和学术原本可以相互宽容,可当有些人把某些不对等的因素作为策略时,两者之间便有了道不明的尴尬,甚至给人一种要么市场不纯要么学术异化的曲解。首先,就艺术市场来说,被热捧的艺术家作品是否具有艺术史书写价值等等并没有根本性关联。因为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属于两个独立的范畴,优秀的艺术创作一定基于自我的内在逻辑。至于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一定要卖得好,那也仅仅是一种愿望,因为圈内的明白人确实希望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得到相应的价值肯定。由此来看,无论哪个时代,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未必受宠于艺术市场,这源于艺术市场保本逐利的本质诉求。虽然偶有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品得到高额回报,但在艺术市场得到炒作的常常是学术价值一般的作品。因此,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两条线有时必然相交,但大部分时间是平行的。
冠中作品《凹凸》
说到国内艺术市场,相关资料与数据表明,艺术市场有待规范,学术系统必须健全。反之,因此导致的必然是许多并非具有艺术品质的作品穿越学术系统认证而成为艺术品,然后经过包装、拍卖获得较高的价格,甚至部分作品还进入了资本运作,这种市场机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巨大收益。也因为资本的作用,使得艺术市场迅速接近亿元时代。事实上,对一般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在市场上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局就是学术界与艺术市场对作品价值评判标准的错位。学术上认可的品质作品,有些在市场未必卖出高价。而在市场上已经被买家广泛认可的作品,在学术层面很可能不值得关注。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作品本身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却极可能被资本炒到天价,这就是艺术市场对收藏者的误导,本质上变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于某些假成交造成的评价标准错位问题,更是真假难辨。有的画家作品拍卖成交到七、八千万元,这样的成交数据至少我保持怀疑。真正的投资者在投一笔巨款购藏一张有待历史验证的艺术作品,是不是值得商榷。当然,艺术拍卖的价格与学术价值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也不乏愿意接受市场决定艺术价值的观念的人误入其中。
真正的艺术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创造力,其价值源自于精神价值。这种作品属于思想奢侈品,不管哪个时代,只有为数不多的艺术家才可能生产这种优质的精神产品。其价值也基于一个独特的系统去研究明晰,那便是学术系统。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研判与梳理,艺术品才会凸显其较高品质。仔细阅读中外美术史你会发现,艺术家只有真正的创造才能称其为伟大,才可能成为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就当下而言,发现有思想性、有突破性的艺术家,才是收藏家去挖掘的类型,这样才能推动整个艺术创作的发展。好比清代的石涛影响了中国画几百年。这就是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因为其间饱含着真正的创新意识,并启示了后人。所以说,作为艺术家来讲,建立自己的学术高度,在艺术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与这个时代的的创作风格,才是艺术家进入市场的根本前提。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市场未来的不断繁荣一定会给中国艺术带来生机,但要警惕的是,真正的艺术家创作风格不能被市场左右。如果作品风格以市场价值取向为创作标准,其创作价值必然远离艺术本身,自然就会变为毫无学术价值的媚俗之作。这样的做法,不会给艺术家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反而只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艺术家创作力的丧失。
范曾作品《竹林七贤图》
至于艺术批评家或艺术史论学者,既要避免学术标准被嘈杂的声音异化,也要让自己的研究具有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并且让自己的真知灼见转化为藏家艺术品收藏的学术性参考依据。不过,收藏者本身也不断逐步从学术上感知和研究艺术品,这样才能收藏优秀的艺术作品。基于研究与认真梳理的收藏,不但避免了盲目性,还可以获得名家精品。收藏不是简单地拿钱易物,更有意义的是获取学问的同时给社会留下文化及精神财富。让更多的人因此看到艺术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精神享受。也可以这样理解,收藏的过程也是文化价值累积的过程。因为艺术品在流通中产生的唯一最大化的价值,即艺术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艺术市场与学术同样都存在多面性,让人对两者关系不断产生歧义的原因,基本上是解释或呈现这种关系的人而非物。将市场和学术对立起来或者关联起来,要么是有意为之的策略,要么是对它们关系的误读。总之,艺术市场与学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因为诸多人的利益侧重伤害了概念,而不是概念本身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