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移动”2019上海青年艺术家第四回百人邀请大展,在上海马利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聚了来自上海各高校青年教师以及专业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共计100余件。通过油画、水墨、漆画、雕塑、装置等艺术,以平面、立体、综合三个板块来展现当代上海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展览同期还举办了高校论坛,探讨美术教育(MFA〈艺术硕士〉)与高校文化建设。
美术教育MFA培养的是艺术家还是专业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晨初,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位美术教师,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是上海高校MFA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召集人。所以他也经常在多个角色之间互相切换。
蔡玮宁 森林 120×140cm 2018年 布上丙烯
张晨初认为,如果一位老师的艺术水平不是很好,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够把美术老师这个角色做好。所以他认为必须先做好艺术家,再做美术老师。美术教育的艺术硕士在毕业之后,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有很多同学可能选择当美术老师,尤其是近年随着对美术学科的不断重视,很多人都愿意进入到教育专业里去做一名美术老师。要当老师需要言传身教,所谓“身教”就是其艺术修养。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远对此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在他做行政教学管理的时候,听到的很多声音是有些艺术家画得好,但不会教。也在教学实践中碰到很会教的教师,但用视觉感染学生的能力不够。王远认为,现在是综合的跨学科时代,这种现状,很多基层老师都会碰到。所以师范类学校学艺术的人更要把专业与学问做到家。王远也参与了学校培养方案的讨论,后来大致确定的是以“通识博雅技艺卓群”为培养的理念,在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获取一份人文情怀的滋养。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邱敏表示,就其个人经验和体会来说,她觉得做一个老师起码站在讲台上的经验要五年以上,“我2006年来华东师大,差不多有五六年时间几乎都在调整自己讲课的方式。”所以关于怎么教学,邱敏认为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审美,或者包括进入现代艺术的审丑,还有一个就是技术学院派、教学造型能力等这种方面的教学。这也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怎么把美和术并重?很有可能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真的不一定适合教学,即便他的作品非常好,但是因为审美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首先需要培养大家一个基本素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艺术硕士需要会画画,又要会写论文吗?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琳看来,国家设置MFA用意是要培养艺术家,但是有两个问题,社会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很多学生毕业都转行了,不再从事跟艺术相关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去做了老师,或是去了广告公司,这从每年学生毕业的工作走向就能看出来。
马琳所在的上海美术学院前两年因为各种原因,MFA的教学评估没有通过,因此停招了两年进行教学调整。马琳说,学院现在是非常重视MFA的教学,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老师上课的内容,甚至让史论系的老师也参与到MFA的学生的论文写作的教学中,所以说这也是MFA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对于MFA的同学来说,马琳认为,“要求他既能画画又能写好论文,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情,不但学生很痛苦,我相信指导他们的老师也很痛苦。当然我们也不能用史论系的论文标准来要求专硕,所以我们美院做了调整,有专门的老师给专硕同学上论文写作课,这对MFA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至少是通过学习了解了论文写作的方法。”
当然我希望我们的同学是既会画画又会写论文,但是这个要求显然是有点高了。如果在这两方面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搞好创作,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毕业论文写好,因为对他们来说,论文最起码要安全过关,这是现实问题。确实,开设跟写作有关的论文写作课程,协助大家去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高校教育里面,最渴望有的一种方式。
在邱敏看来,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都会写画论的,比如石涛《画语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但今天,美术院校的同学都立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毕业的时候却不愿意写论文。实际上我觉得这背后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以致于让同学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要遵循很多苛刻的学术规范。对于长期进行视觉思维训练的同学,他们不一定在文字上面有这么严苛的学术规范。他们有一些朦胧想法的时候,会想用文字去记载下来,像写日记一样,但一旦触碰到教育体制规定的这种学术写作方式,大家就不愿意写了,因为他们会觉得束缚,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长期博弈的关系。不是学术有问题,而是教学体制需要改革,其实规范文字的训练是有必要的,它会让你形成一些理性上的思考和逻辑。
以展览促进教学能否可行?
20世纪以来,回顾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史,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然后到立体主义,一直到抽象表现主义,以及现在各种各样的双年展,现当代艺术史的进程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展览来推动的,马琳认为,展览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琳也给上海美院的研究生开了一门艺术展览与策划的课程。多年来她一直在做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其实自己也是从年轻的评论家、策展人成长起来的。马琳说,这个课程主要是想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策展人,策展人在展览中应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一个策展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展览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个课程在理论上是给大家讲展览史,在实践方面,会让每一个同学,先讲自己的作品,以训练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表达能力。
同时,马琳也提到这两年一直在社区、在农村做各种各样的艺术介入,针对不同的社区,不同的乡村,把当地的人文、历史、非遗情况讲给学生听,然后有条件的让他们去当地看,没有条件的就课堂上看她拍的照片,分小组来讨论策划一个虚拟的展览,分组进行点评,把同学中好的建议或者是他们的作品拿去参展,或是让他们联合参与实际的策展工作。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加实践,马琳的确看到了很多学生的变化。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艺术发展到当代艺术的形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像过去绘画、雕塑这样一些单纯的门类。今天的艺术创作是属于一个跨媒介、跨学科的,所以说今天作品不仅仅是挂在墙上做一个单纯的绘画概念,或一个雕塑实体展示的。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怎么样去真正地介入到美术馆、博物馆、各种艺术机构非常重要。王远老师近年在教学当中一直以实践为主,他认为,用展览作为出发点,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学生应对未来与社会的关联。以展览去促进教学,是彰显学科特点,让学生直接介入到展览系统中,每个环节让他们都经历,可能对他们的成长、创作和理论等各方面都有所帮助。
如邱敏所说,在学校里的教学,除了让大家获取专业的技术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去面对社会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对于以展览促进教学,也是同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