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我们不难发现,优质的课程内容依旧匮乏,而学校、家长、学生对优质课程的需求旺盛而迫切。如何开发出设计新颖、内容优质的研学课程及路线,始终是博物馆研学工作的关键。
启发式教育理念的融入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上课,到博物馆上课和学习能有怎样不同的收获?这个问题是万千家长乃至学校老师在面对博物馆研学时所关注的,也同样应当成为博物馆课程研发者应当回答的。
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学生在博物馆展厅中参观学习的自由程度相对较高,空间环境对学生的束缚也相对较少。而标本、化石、文物等实物内容的展示展现,互动空间的设计等都决定了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和简单的内容说教,启迪参观者探究当下、思考未来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此,如何将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博物馆社教课程的开发中,应当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也是保障课程内容差异化、优质化的重要前提。如首都博物馆品牌社教课程“读城”就将学生们从普通参观者,实际转化成内容的参与者,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探究、研讨的同时实际参与展览的设计。调查策展的过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别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多向度的提升了能力。不仅获得了认可与好评,而且提升了课程品质、增强了内容的生命力。
参与首都博物院读城活动的学生
品牌化商业概念的借用
打造教育品牌这一概念对博物馆从业者们来说并不陌生,河南博物院的“历史教室”、首都博物馆的“读城”系列活动等都是近些年起步较早、推广较好的社教品牌课程。课程品牌的树立极好扩大了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市场辨识度。而伴随着先进经验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开始了相关尝试。
与单纯简单的开发一堂社教课程不同,品牌概念的引入代表博物馆要充分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更为全面、系统的关注课程研发。在受众群体定位、宣传推广方式、产品核心竞争力、乃至后续的产品更新等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甚至应当灵活的应用商业调查模式、商业运营模式。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品牌社教活动“历史教室”,就积极引入了商业连锁概念。将河南博物院已经成熟的课程运营模式积极引入到本省其他地市,进行复制推广,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共享。
依托馆藏优势、深入研究馆藏特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产品;分层分众设计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学课程;全面系统的开发导览手册、教育类图书、周边文创产品,进一步扩大课程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课程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深入思考。而系统化的思考与运用也同样能够保障博物馆开发出更多高品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课程。
整合资源 协同多方共同发展
对许多省市级大型博物馆来说,其藏品规模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面对数以万计的标本、文物,大量的研究成果,博物馆工作者究竟该从何入手进行研学课程、路线的设计开发?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和有限的人力,博物馆方面如何才能开展好相关工作?这些都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而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存在,则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如何整合资源、利用各方优势协同发展、实现共赢,成为未来博物馆研学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
了解学校课程需求
即2015年《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之后,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拉开了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大幕。此后在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又明确提及,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文物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积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伴随着相关意见的出台,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成为许多学校的需求。而这些实际需求也为博物馆课程开发、内容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切入点。因此,在馆校合作过程中,积极了解学校需求对博物馆课程开发、自我完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以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为例,课程设计上不只局限于现场授课、展厅导赏、互动体验等项目,还特别针对学校教学大纲推出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初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指导用书.初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高中卷》、《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课程指导用书.高中卷》,切实考虑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需求,完善课程体系。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用书和指导用书使得博物馆学习更加体系化,内容更有针对性。在分众教学的同时,也为学校老师提供了教学指导,使其即使在面对非正规教学时也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更好的联络起了博物馆展厅与学校课堂。受到业界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认可。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不仅能使博物馆课程开发有的放矢,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内容。
因此,积极争取与学校合作,主动了解校方需求,结合课程大纲要求开发相关课程,不仅能够更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还能够以此为抓手精进完善已有课程、设计推出新的课程,以便真正在馆校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
积极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琛在此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覆盖面任然显得颇为狭窄,博物馆自身课程供应量不足所造成的供给空白迅速被社会教育机构关注、并涉足开展相关业务。”而在此过程中,各类教育机构、旅行社作为社会力量纷纷进入到博物馆研学市场当中。
对此,2018年8月1日,国家文物局曾在官网发布的《社会机构组织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一文中表示“对于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博物馆游学’之名,开展粗放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活动,损害中小学生利益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另外,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标准,丰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质量。”以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也都积极响应,在能力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而在监督之外,社会教育机构、旅行社为博物馆研学带来的机会也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一些正规的研学机构和旅行社,在人力出行安排、食宿管理、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拥有更多经验,能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一些优质的研学机构老师,也同样具备带领参观、开设课程、独立教学的能力,并且受到固定观众群体的喜爱。
因此,在未来,博物馆在监督的同时也要积极考虑同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博物馆可以更多公开馆藏资源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社会机构的人员、影响力和统筹协调专长。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博物馆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还能将博物馆教育研究人员从不擅长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能使其更好的将精力专注于优质课程的研发。
参与山西博物馆“魅力古建”研学课程的学生
结语
启发式教学理念的融入、品牌化课程的探究与研发、与多方力量开展合作,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博物馆研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优秀实践,也值得更多博物馆人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作为多年来与行业共同成长的重要力量,弘博网也在积极搭建博物馆研学平台,力求为未来研学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面对更为多元的社会需求,面对尚需完善的研学市场在全新的一年,我们期待在研学旅行的路上,有更多精彩的思考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