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转眼逝去,这一年留下了什么?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期专题,不是一份调查艺术生态的详实报告,因为没有为历史存证的野心;也不是一张梳理艺术活动的清单,因而不具有文献意义的史料价值。它更像是艺术从业者穿行2018年这个被认定为有标志性意义时间节点的一次转颈回望,或者私人记录。
当下转瞬即逝,成为历史,而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在纷纷扰扰的艺术圈,什么是重要的新闻,为什么有些会被忽略,是否能够被重新挖掘?
艺术标刻 2018艺术金融:趋势向好 艰难前行
如今流行跨界合作,所以互联网+、金融+、资产+等许多新思维、新模式便风靡各行各业。2018年,受文旅结合的顶层设计鼓励,“金融+”更殷勤地向艺术抛出橄榄枝,而平淡多年的艺术金融也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去研究或尝试涉足……
黄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隽:互联网金融市场受到严格监管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此项政策对所有资管行业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对艺术品基金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始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引发了2018年7月初上海某艺术品P2P的跑路案,引起了艺术品市场的普遍关注。
最近几年,区块链与艺术品市场结合成为艺术品金融的热点。但2018年1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以及8月24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都对区块链存在的风险做出了明确指示。
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整个宏观形势势必对艺术品市场、艺术金融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发展艺术品市场和艺术金融,政府首先需要加大美育和精神健康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想要推动互联网+艺术+金融+科技的融合和升级,则必须按照市场的原则推进中国艺术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发展和跨界融合。再次,由于艺术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盲点较多,政府监管的不力,很多违法违规成本与收益相比很低;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推动诚信机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和违法成本,为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信用的环境。
张正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张正霖:商业服务引领艺术金融才是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2018年,金融业对艺术品行业的支持在发展。这里所说的金融业,是广泛意义上的,包括银行、保险等。所以,艺术金融产品,如基金、信托、质押融资等都处在回温的状态,也有一定程度的新产品在试水。
未来金融业对艺术品行业的兴趣还会稳步增长,会通过融资、借贷、财富管理等方式,给予艺术品行业以支持。但艺术品行业存在的痼疾,如真假鉴定和艺术品估值等问题,仍会对这种支持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随着市场进一步的发展,艺术金融存在的问题会被逐渐解决。我认为,艺术金融的服务技术如何增长是2019年发展的重点。不管是艺术界还是金融界,只要涉足艺术金融,再不能依靠过去的模式和观念——发行一个产品、募集资金等,单纯地依靠过去的模式,这种做法既不全面,更不适合未来形势的发展。大家应该深入思考,所谓的艺术金融到底能够为目标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更好的服务。将来是服务引领创新,商业服务引领艺术金融,这才是重中之重。
朱恪孝(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恪孝:艺术经济学科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从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必须经历也正在经历艺术品的商品化、资产化和金融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商品化是基础,资产化是关键,金融化是战略方向。于是,2018年的艺术金融再次成为艺术界和收藏圈中的热点,也就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但因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仍处在调整期,再加上艺术金融已在前几年走过了伤心路,所以现在的艺术金融,如艺术品质押融资、艺术银行、艺术品基金与信托、文交所等,都在谨慎探索、慢慢试验。
在诸多的艺术金融新业态中,我认为未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抓好并完善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质押融资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的主打业务,而且艺术品质押在2018年的市场表现也是势头强劲。其次要抓好中国艺术金融科技的创新。2018年,随着中国艺术金融技术及其体系(Art×Fin×Tech)的不断成熟,以互联网平台化为主导的技术及其体系不断发展,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交易范围、交易边界以及交易规模扩大,正在改变艺术金融发展的格局。
再次,加强对艺术经济学科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业界对艺术产品的生产方式、内部构成、价值体系、流通渠道、消费结果等方面的自身独特发展轨迹和运行规律研究不足,直接导致在艺术品市场和艺术金融等业态方面缺乏系统的对艺术产品特点、艺术市场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经济学解释和理论支撑,不少瓶颈问题难以突破。因此,我们对艺术经济学这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性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学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研究和界定,以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产品和各种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孔达达(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主任兼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
孔达达:金融界和艺术界是两个领域,语言转变很难
关于艺术+金融,其实谈了很多年,而早期的艺术金融,如文交所、艺术基金和信托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到了2018年,艺术金融看似又火起来了,但其实是相对平淡的一年,咨询的人多,真正干起来的没有。
正如艺术金融在2018年最火热的事件——区块链的介入。其实,国际上也有一些区块链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尝试,但似乎更多只是一个概念性,并非真正的区块链应用技术。在中国有些画廊和金融机构等将区块链当作重点探索和关注的问题,但对区块链没有深入的了解,区块链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本身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草草地嫁接过来,可能会导致开始时风风火火,后来却没有什么真正落地的项目。
我一直在强调,金融界和艺术界是两个领域,一个是理性领域,一个是感性领域,从语言转变的角度来看,就很难。另外,在艺术这个感性领域还存在学术与市场的矛盾,专业审美与世俗取向的矛盾,追求精神与短期回报的矛盾等,多种因素造成艺术金融即便是在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也是走得比较缓慢。
尽管国内接受新生事物非常快,但后劲不足,模式设计、预案设计以及可行性调研方面往往存在缺陷,一旦真正出现问题,可能就没有办法解决,以至于最终产生极大的混乱。2019年的艺术金融想要更好地发展,我认为最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既要懂得经济,又要懂艺术。
胡月明(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
胡月明: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对2018年国内艺术金融的发展态势,我认为,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体的应用方面却没有看到像样产品或者事件出现。
首先,山东财经大学成立了中国艺术金融研究院,规模很大,基本上把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集中在一起,还制定了运作机制,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艺术品金融,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其次是两份关于艺术金融报告的发布,影响较大。一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黄隽教授发布的《中国艺术品金融的年度报告》,其对艺术金融每年的轨迹整理方面非常有意义;另外一本是西沐撰写的关于中国的艺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发展年度报告,把艺术金融和高新科技结合的态势也做了梳理,把握到了2018年艺术金融的发展趋势。
其实,艺术金融并不是在2018年才出现的新课题,但一直缺乏理论的研究,直至2018年。过去是偶尔有业界的实践者或经营者撰文一些感悟性的研究,不成体系,但现在是学校的一些专家,尤其是财经、金融、法律领域的专家纷纷关注艺术市场,做了很多相关的论述。由此形成的学术研究高度和系统性,自然超过实践经营者的片段性的感悟,未来2019年在此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成果问世。
瞿贤军(中国工艺集团副总经理)
瞿贤军:艺术金融创新发展,需建立公信力机制
最近几年,新技术的融合会给中国艺术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鉴定、鉴证备案技术与体系、互联网艺术金融、区块链、客户管理(客户画像)、智能投顾、数据服务、人工智能、VR/AR/MR用户体验和场景参与技术等的互相叠加和创新,不仅会催生新的业态,也会进一步推进跨界融合与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进程的深化。
正是在如此大趋势下,中国工艺集团和文创担保在2018年联合创设“工艺文化项目平台”。按照规划,平台将紧紧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家相关部门、机构,一端连接艺术品市场、文化市场,一端连接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自身的专业投融资服务,将现有的艺术品与金融市场的短板、瓶颈打通,起到关键节点作用,服务于各类文化机构、艺术家。“工艺文化项目平台”还将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思维,结合艺术品市场的流通规律,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工艺集团和北京文创担保在文化、艺术相关领域的资源,共同构建专注服务艺术市场的金融业服务、开放管理平台。
众所周知,艺术金融领域目前存在诚信机制缺失,配套服务不足,流动性较差以及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机制等瓶颈问题,所以只要解决前述瓶颈问题,国内的艺术金融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工艺文化项目平台”在此领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杨锋 (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 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 CEO)
杨锋:艺术品金融需要专业机构运营
艺术代表着文化的发展水平,彰显着人类的创造力。金融则是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下,艺术和金融的跨界合作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一趋势在2018年表现得尤为热闹。它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时代观察和社会观察,也提供了合力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机遇,所以艺术品金融化成为中国艺术品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不光是艺术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走金融化的道路。
从2018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艺术品金融产业尚不成熟。完备的行业标准是促成艺术品金融产业链规范化、规模化、整体化的重要前提。而国内的支撑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目前缺乏完善的艺术品保险、物流服务,造成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受限。尽管有金融机构在试水金融服务的创新改革,采取多种金融工具和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去盘活艺术品存量,以满足巨大的市场收藏和交易需求,但由于艺术品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其经营往往是作为品牌营销或维护客户关系的手段,是金融机构主营业务的助推器,成熟的艺术品金融还需要由专营机构来运营。
李乐(博雅艺术财富管理人)
李乐:2018的悲和喜
受到整体经济环境和市场信心的影响,2018年艺术金融的发展,我认为是喜忧参半,行业到达低谷时期也许更容易让从业者进行思考。外部宏观环境由于外交摩擦、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投资资金锐减,进入到艺术品行业的资金就更少了。内部由于优质艺术资源的匮乏,运营体系的不完善,艺术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无效”。这也导致收藏家、投资人对艺术品本身的“质疑”。在此基础上运营的艺术金融很难有所起色。
文交所在2018年积极探讨尝试新方式,从早期的艺术家作品份额化上线到艺术作品版画上线再到版权上线、从艺术家已完成作品上线到青年艺术家收益权(艺术原始股)证券化,从概念及形式上看都具有前瞻性。但我认为,文交所专业人士的缺乏会导致在业务模型设计或者产品拓展方面给未来带来隐患。
艺术银行作为国内艺术金融的新型模式,参照了发达国家的成熟模式和经验,所以受到业内、藏家、投资人的广泛欢迎,这是中国艺术金融化必然会形成的一个结果。但目前的结果并不好,艺术银行成为最大的“接盘侠”。如果这样下去谁还敢再做艺术银行,艺术融资怎么做呢?
也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我反而会对未来的艺术市场抱有信心。我们也看到,艺术金融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参照数据,用数据化的逻辑和投资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艺术品这个特殊产品。在这一点上我和很多专家的认知是不同的。但不管如何,数据化的导入对于艺术投资或者叫金融化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艺术金融能得以发展一定不能将这个行业局限在少数具有专业技能的人群中。这些问题都随着市场的不断被教育而为未来的艺术金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挺伟(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CEO)
李挺伟:艺术金融推动城市发展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无论艺术产业还是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都面临大背景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二是“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三是在“互联网+”“文化+”这一大趋势推动下,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及艺术财富管理的融合能力在迅速提升;四是越来越重视新技术融合与进步对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与终端进步对新业态的促动作用,推进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智能化能力与水平。
如在2018年4月,观唐文化、故宫、腾讯等联合发起“国宝传承计划”,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书画著录、故宫珍藏的清代《石渠宝笈》中精选书画珍品,通过AR等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出版、巡展。目前已陆续开发《游春图》《千里江山图》等名作,并在法国卢浮宫等地巡展,吸引了世界的关注。而在9月16日至18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上,观唐文化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为主题,举办《千里江山图》AR科技展,再现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魅力。
我认为,通过艺术金融的手段,针对不同城市特点,整合艺术家和艺术品资源,转化为物权与版权资产,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收益,使城市、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实现价值创新,将极大推动城市发展。
谢尚晋(青年收藏家、艺术金融专家)
谢尚晋:科技只能给艺术金融锦上添花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艺术金融之前的伤害还未痊愈、新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找到,所以2018年国内的艺术金融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很多人都在跟风做区块链,让艺术金融科技的发展成为业界的时尚热点话题。
回想艺术金融科技的发展,近两三年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然后是大数据、云服务及终端进步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再后来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目前是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的基本阶段,以及人工智能、VR/AR/MR、终端呈现和用户参与场景化技术发展的基本阶段。
上述科技至今仍让艺术金融感兴趣的,除了互联网、大数据、云端服务和人工智能之外,其他的科技还没让很多业内人士弄明白是什么回事,就成了明日黄花。不过,我觉得艺术品金融化的进展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审视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不管是收藏还是投资,我认为都是一个绝佳的入场机会;所以,要想艺术金融能够有所发展,只要在制度和风险控制上创建更强大、完善的保障体系,就大有收获;而科技等很多东西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