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培 49×39cm 布面油画 2012年
本次展览展出的油画作品,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章是“线条与色彩的乐章:踏上现代主义之路”,第二篇章是“造型与格调的变奏:借鉴前辈大师之法”;第三篇章是“中西绘画交响:研习传移摹写之道”;第四篇章是“语言与技巧的合声:拓展油画创作之径”;第五篇是“现实与意象的回旋:写生敲开艺术之门”,以倒叙的方式呈现靳尚谊在不同时期所研究的绘画基本问题。
“这个展览没有别的,仅是一个展示我这么些年学习过程的展览。”已80岁高龄的靳尚谊在开幕式上自谦地说。他回忆了几十年来自己学习油画的经历,他表示,作为一名油画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油画的基本语言问题,这也是其一生创作中持续探索的地方。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
新作要补“现代主义”的课
展览的亮点之一是展出靳尚谊2006年以来创作的13幅新作,其中包括2015年最新创作的《途中》《蒙古族公主》两件作品。他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绘画发展历史的研究和反思,认为中国没有经历较为完整丰富的现代主义艺术启蒙和发展就直接进入了后现代观念艺术,造成了艺术语言、社会接受度上很大断裂,因此提出“中国艺术要补现代主义这一课”,他也身体力行,近年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中的线、色彩和结构造型进行融合实验,创作了一系列新作。
另一大亮点是呈现了之前从未展出过的早期写生、临摹作品,比如他极少面世的7件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1978年,在常书鸿先生的带领下,靳尚谊在敦煌临摹壁画,留下一批用油彩模仿中国古代壁画的作品,见证了他对于油画色彩和造型的探索和与中国传统美术融合的尝试。
戴尔夫特老街 53.5×43.5cm 布面油画 2010年
60年不懈探索和实验
本次展览全面呈现靳尚谊从1950年代以来在油画艺术上各个阶段的探索和思考,他195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接受国内教师、苏联派来的油画家马克西莫夫等教授的苏派写实画法,并在之后多年的创作和教学中不断摸索油画的造型、色彩等,1978年后参观欧洲古典油画后探索古典风格的肖像创作,引领了古典油画语言的回归和发展,对当代学院派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到1990年代以后他又开始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构图、元素和油画语言的融合,油画艺术和当代观念艺术的互动发展,现代主义油画的语言实验等问题,并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做出了具体的回答。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余丁认为:“靳先生是个对艺术语言有高度自觉、高度敏感的艺术家,始终关心造型、空间、色彩、画面结构等绘画基本问题,这也正是展览主题“自在途程”的所指,通过展览也让文化界、学术界可以借此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新的思考和认知。”
途中 96×10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对于油画语言的探索无止境
靳尚谊是我国美术界集创作、教学和学术带头人于一身的扛鼎式人物。三种身份以及艺术的优长品质长时间合一于他的生命历程中,互为关联,互相促进,相向而行,构成了他整体的学术视野、艺术高度和使命担当。近年来,以他丰厚的艺术实践经验与透彻的艺术辨识力,以简练而概括的语言,创作出更为凸显“油画性”与“中国性”高度融合的当代中国油画,切实地见证了成熟是不断生长的积累,是历练与视野的升华。
靳尚谊的艺术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他把欧洲古典油画精髓及它所体现的崇高、理念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较好地使之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精神交流融会,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成功地在作品中体现出他个人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余丁总结了靳尚谊油画语言的方法论,“一、写生,二、临摹,三、创作。这三点成为靳先生油画语言研究的三个方法,贯穿在其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对展览主题进行了阐释——“自在途程”指的是在道路和方法上达到游刃有余的一种境界。“自由在心中,自在道路上,这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向往和追求的部分。而‘自在途程’对于后辈来说,还有这样的意义:靳尚谊那一辈的艺术家们自觉担当起了对中国油画的引进、发展、研究的重任,这种精神是老一辈人的责任,更是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