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1918-2000)曾说,中国园林是文人园,实基于“文”。
这位并非科班出身的园林大家,将文学书画与园林融会贯通,走出一条饱含中国人文情怀的园林之路。2018年是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中国艺术》杂志八月刊前不久以封面形式刊发了纪念陈从周先生专题,“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授权特刊载其中的陈从周先生弟子、《陈从周传》作者乐峰的《造园造到陈从周》一文。
陈从周
陈从周先生的学识可谓厚积薄发,他是现代中国园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一代园林宗师。他于中国文化诸多领域都是大师级的,如书画、诗词、散文、鉴赏、文史掌故、戏曲评论等。他将中国文化融于园林,从而创立了现代中国园林学。
笔者以为陈从周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再者是一位中国文化集大成者,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他不仅创立了不朽的园林学说,还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园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于笔者之拙作《陈从周传》序言中写道:“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从周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绩无量。”
陈从周修复的如皋水绘园尤显传统文化底蕴,置身其中,如痴如醉。
陈从周《说园》五篇,1978年至1982年陆续发布于《同济大学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984年6月,书目文献出版社率先出版了《说园》。紧接其后,1984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以中英两种文字同刊出版了《说园》,并附32幅精美的古代造园图,一时可谓洛阳纸贵。叶圣陶谓《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陈从周一生对中国园林研究、实践的结晶,奠定了他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他“现代中国园林之父”的地位,是明代计成《园冶》之后,一部真正的中国园林学经典之作。诚如他于《说园》(五)之末段中所云:“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由此可窥陈从周一生之学术研究尽倾《说园》中。
笔者陋学,不敢妄论《说园》,现就学习《说园》时,其中所涉及到的以画论园、说园做的散记,不揣浅陋,以见教于大方。
恽寿平《荷香水榭》,图写初夏湖边水榭中一人倚窗赏景,现实园林中常见。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陈从周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他又说:“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只见帆),这是画理,亦造园之理。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他认为,营园要如同画画大胆落墨,小心收拾,要如同书法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他说: “ 石矶、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经意处,亦即全神最贯注处,非用极大心思,反复推敲,对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着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不经意之处,要格外经意。”
陈从周《说园》所用的中国古代造园图之一
从前人画论中推及造园之理,他说:“恽寿平论画:‘青绿重色,为浓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淡易,而愈见浓厚为尤难’,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在他看来,恽寿平此论不独画然,造园置景,亦可互参,并以画论及园林韵与趣:“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奇穷谓之趣。”在《说园》(五)中说:“郭熙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自来模水范山,未有孤立言之者。其得山水之理,会心乎此,则左右逢源。要之此二语,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必赖石以变。”他认为,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故浅水露矶,深水列岛。
陈从周《说园》所用的中国古代造园图之二
他曾记载:“余初不解宋人大青绿山水,以朱砂作底,色赤,上敷青绿,迨游中原嵩山,时值盛夏,土色皆红,所被草木尽深绿色,而楼阁参差,金碧辉映,正大小李将军之山水也。其色调皆重厚,色度亦相当,绚烂夺目,中原山川之神乃出。而江南淡青绿山水,每以赭石及草青打底,轻抹石青石绿,建筑勾勒间架,衬以淡赭,清新悦目,正江南园林之粉本。”能得此识,陈从周实为悟性极高而又处处留意之天才。所以他说立意在先,协调从之。
陈从周《说园》所用的中国古代造园图之三
1982年1月,陈从周撰写《园林与山水画》,全文仅千字,将园林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余每每灯下阅之,默言,先生可谓神人也。比如这一段:“画究经营位置,造园言布局,叠山求文理,画石讲皴法。山水画重脉络气势,园林尤重此端,前者坐观,后者入游。所谓立体画本,而晦明风雨,四时朝夕,其变化之多,更多于画本。至范山模水,各有所自。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其笔意兼宋元诸家之长,变化之多,丘壑之妙,足称叠山典范,我曾誉为如诗中之李杜。而诸时代叠山之嬗变,亦如画之风格紧密相关。清乾隆时假山之硕秀,一如当时之画,而同光间之碎弱,又复一如画风,故不究一时代之画,难言同时期之假山也。”
他曾在《续说园》中谓:“明人山水画多简洁,清人山水画多繁琐,其影响两代叠山,不无关系。”
陈从周《说园》所用的中国古代造园图之四
园的静观动观之分
陈从周在《说园》中用画来阐述他的园林学观点,如著名的“园有静观、动观之分”的观点,他认为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以苏州网师园为例,他说:“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小园若斗室之悬一二名画,宜静观。大园则如美术展览会之集大成,宜动观。”“静之物,动亦存焉。坐对石峰,透漏俱备,而皴法之明快,线条之飞俊,虽静犹动。”“余闽游观山,秃峰少木,石形外露,古根盘曲,而山势山貌毕露,分明能辨何家山水,何派皴法,能于实物中悟画法,可以画法来证实物。而闽溪水险,矶濑激湍,凡此琐琐,皆叠山极好之祖本。它如皖南徽州、浙东方岩之石壁,画家皴法,方圆无能。此种山水皆以皴法之不同,予人以动静感觉之有别。”
《中国艺术》8月刊 纪念陈从周先生专题封面
(本文原载于《中国艺术》杂志2018年8月纪念专刊,纪念陈从周先生课题组组长为石建邦,作者系陈从周入室弟子、《陈从周传》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扬州片石山房内石涛所叠太湖石景,脉络气势,有如画理。
另外,他也认为华丽之园难简,雅淡之园难深。简以救俗,深以补淡,笔简意浓,画少气壮。对于营园,他认为须割爱者能忍痛,须添补者无吝色。即如作画,下笔千钧,反复推敲,从而达到闺秀之画能脱脂粉气,释道之画能脱蔬笋气。
对于园林中的树木,他认为,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是为了绿化,且要有画意。他说:“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对于园林中的树木,他引用郭熙的画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得出“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对于园林中的曲与直,他以树的画法来论:“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斯理至当。”在园林中的假山叠法上,他认为要观天然之山水,参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举一反三,则能无往而不胜。对于园林中景之显,陈从周谓在于“勾勒”。“勾勒”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他用于园林中的显景,可知其营园如同作画一般,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学养,何等的技艺,几人能如此?
苏州留园可亭测绘图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陈从周认为,这观赏路线就像中国画的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对于修整前人园林,他以装裱古画来比喻:“正如装裱古画,其缺笔处,必以原画之笔法与设色续之,以成全璧。”关于江南园林叠山,他认为每以粉墙衬托,益觉山石紧凑峥嵘,此粉墙画本也。若墙不存,则如一丘乱石。他续而论道:“画中之笔墨,即造园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称上品。石涛画之所以冠世, 在于有骨有肉,笔墨俱备。板桥学石涛,有骨而无肉,重笔而少墨。盖板桥以书家作画,正如工程家构园,终少韵味。”
苏州留园可亭测绘图
同时,他认为园林有质感与色感。质感存真,色感呈伪。园林得真趣,质感居首,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景。书画失真,则同印刷。如此阐述,可谓一言揭谛。
陈从周的园林学说中,还阐述了“气”的概念,他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所谓法者,脉络气势之谓,与画理一也。”他认为,营园时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造园要以极镇静而从容之笔,信手拈来,自多佳构。所谓以气胜之,必整体完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