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时间 : 04-13 投稿人 : 小八哥 点击 :

“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特展”近期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开展,其较为全面地展示,又加深了观者对清初四王的印象。此前,上海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都曾举办过“四王”专题展。“四王”为何有如此魅力?为何影响中国绘画史三百余年?他们所承接的是一个怎样的绘画传统?“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特选刊《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此前有关“四王”研究的部分文章,重温有清一代的绘画经典。

知名书画评论家江宏则认为,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后辈,寡有进取,不师古,只师近,在王翚和王原祁的圈里打转,无力自拔,一代不如一代地成为近亲繁殖出来的呆儿。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王翚(1632—1717)

王翚出身寒门。但于绘画,却是“故家”,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祖、祖父、伯父、父亲都工画,可称作丹青世家了。

不待说,王翚自幼习画,是出于家传,他有较良好的绘画环境,有耳濡目染的绘画氛围,有时刻能提供绘画教益的长辈,甚至家里还会有点可供临摹、欣赏的古画。这些对于王翚在绘画上的开蒙和最初的笔墨基础,有着很大的帮助。

基于当时的绘画风气,王翚所受的绘画教育,应该是以董其昌的审美旨趣为主导的仿古、师古风气。较下层的绘画人士,对董其昌的理解,只在仿古的浅表层面,而宋元古迹,优秀的明代作品,他们又能看到多少,即便看到了,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伪。这就给习画者造成审美障碍。但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当年不乏行几百里求名迹一见者,也不乏借名迹早暮临写,至归还时还依依不舍地在默默追摹,数年重睹时竟有如见故友之情。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清 王翚 《虞山枫林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说自己“自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迹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乃已”(王翚《清晖赠言》自序),想必王翚也是有过一番寻求古迹真本的热情。他的得天独厚处为绘画世家代代积累下来的品画经验。王翚幼时,虽然未必能见到古代名迹,但一定不会临摹低俗的作品。

王鉴到常熟或者说王翚在常熟见到了王鉴,这是王翚绘画人生的转折点,等于一脚踏上了天梯。王翚出示的一个扇面小景,令当时名重画坛的王鉴反复把玩并赞叹不已,最后竟“携之袖中”。当晚朋友盛宴王鉴,可王鉴的注意力不在几十位宾客,也不在笙歌骈集的热闹场面,他完全被王翚的扇面陶醉了,“握余扇注视不释手,酒半示遍诸客,称许过当,一座皆惊。”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山川浑厚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一个大画家,用如此态度对待尚未露头角的小辈,着实让人吃惊。一幅山水扇页的巨大魅力背后是什么?

没有记载那扇面的具体情况,文字渲染王鉴的欢喜情状,一定是他和那位作画的后生有着某些,或者说是有着全面的审美契合。王鉴长时间地,不断地欣赏王翚的扇页,未必是画面的因素,多半是琢磨王翚的前景,琢磨他是否可造之材。王鉴确实有眼力,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判断,他觉得他的审美理想,可以在王翚身上实现。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王鉴在《染香庵跋画》对王翚的评价

那么,二十岁的年轻画家,有什么能让王鉴动心的呢?如果当时王翚的画作,有此后二十年那样的水平,让王鉴动心不足为奇。历来在这个问题上语焉不详。或许真认为二十岁的王翚那小小的山水扇页已臻化境了?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仿巨然烟浮远岫图》 故宫博物院藏

平心而论,二十岁的王翚,已具非凡的仿古功力了。彼时他至少有十年的画龄,而这十年与之朝夕相处的便是古画。其实,在传统画作里打基础,是天经地义的,好比学写文章,除了熟读古文,不存在第二条路径。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不饱读诗书的。而中国古代画家,也没有不从古画中脱颖的。王翚的学画,可能未曾想到过日后的辉煌。他家三代善画,都平庸无奇,他继承家业,期望在仿古上有所作为。他拜乡先辈张珂为师,便是处于仿古的意愿。

仿古,使人真伪难辨,当时的仿古确切地说是造古高手,有能力乱真。王翚凭着十年的仿古功力,乱真不会成问题。问题是王翚在乱真之外,还有着对绘画、对山水画天才般的认知,他一定在仿古中理解了传统,理解了笔墨以及笔墨造型的精髓 。所以,也一定不会刻意求似,刻意乱真。乱真是在作伪,作伪就必须掩盖自己。古往今来,凡是天才,凡是成就卓著的大画家,无一会掩盖自己,相反,自己的成分越多,则越优秀。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夏五吟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二十岁的王翚已经开始以仿古的功力即从仿古中得到的笔墨造诣,来作画了。那幅山水扇页,或许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了。正合了王鉴的意。

王鉴还有王时敏,都是董其昌麾下的大将,与董其昌同扛“古意”的大旗。董其昌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视师古为手段的论断,很是明确,甚至把师造化放在师古人的迭进层面,崇古而不泥古。董其昌大规模地仿古行为,前无古人。可与元代赵孟頫并驾。如果说赵孟頫的“复古”,是要“托古改制”志在创新的话,那么,董其昌的“师古”,则在守成,守住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于“守”中求“进”,所以,董其昌在文字上梳理古代绘画,在笔墨实践中,以仿古为名,梳理古风古法,为普及古代绘画经典,不厌其烦地作示范。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秋树昏鸦图》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作画萧疏雅淡,虽然合了倪瓒“逸笔草草”的审美规范,但他何尝不想有高超的写实手法,他赞赏米家山水,却不去学它,原因是容易使笔墨轻率,开护短门径。王时敏、王鉴都是董其昌路线的忠实实践者,王时敏有着董其昌的清逸气,在笔墨的复杂性上胜董其昌一筹,王鉴似乎又胜王时敏一筹。因此,他们共同的审美理想是:既要有浓重的元代文人格调,又不能丢弃宋代的写实情怀。年轻的王翚正合其意。

周亮工《读画录》称:“石谷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伪,以愚好古者,予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王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便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此专就王翚的摹古而论,并将他和另一位摹古大师赵雪江作了比较。赵太拘绳墨,王翚应不拘绳墨;赵无自得之趣,王翚应有自得之趣。在古人窠臼里不拘绳墨,是可以和古人并驾齐驱的;在古人窠臼里有自得之趣者,更是可以和古人并驾齐驱的高手了。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梧桐秋影》 轴 故宫博物院藏

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和“四王”的创作宗旨,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从传统中创新。只是董其昌和“四王”有较多的崇古言论,崇古,并没有错,爱今人未必要薄古人。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后辈,寡有进取,不师古,只师近,在王翚和王原祁的圈里打转,无力自拔,一代不如一代地成为近亲繁殖出来的呆儿,给他们的祖师爷抹了一脸保守的黑灰。

(本文原刊载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山窗读书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王时敏和王鉴在仿古中也不拘绳墨,也有自得之趣,正是这样,王鉴才认识到王翚的巨大潜能。王鉴在初识王翚的当天就纳他为弟子,不久又将王翚招到太仓,介绍给王时敏。王鉴、王时敏家中精湛而又丰富的收藏,令王翚大开眼界,此后又因王时敏的关系,观摹到大江南北藏家的秘本。这对王翚的仿古,或称以古为新、古中有己的创作和审美,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王时敏在王翚的《仿古山水图册》上题跋说:“石谷于画道,精研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穷其蕴,集以大成。”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岩栖高士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应该说,王翚的山水画宗旨:唐人的气韵、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笔墨,也是王时敏、王鉴的绘画审美理想。所以,王鉴一见王翚便如获至宝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审美理想是建立在崇古、知古、学古的基础上的运用和化解古意、古法。王时敏认为:“廉州(王鉴)刻意摹古,所作卷轴一树一石必与宋元诸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不但笔墨位置咄咄逼真,而取神去粗,秀逸高华,骎骎殆将过之。”(《题玄照画册》见《王奉常书画题跋》)“血战”即与古人近身贴心的交流,“力厚功深”便是积学——“血战”的结果,师古钻研是手段,“与之俱化”也只是个过程,“过之”才是目的。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四王研究王翚杂论: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 艺术百科

清 王翚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秉承这条路线,他的仿古功力更深厚,渐次从“血战”中进入“过之”的目的。王翚的挚友恽寿平说王翚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前十年曾为半园唐氏摹长卷,时犹为古人法度所束,未得游行自在。最后为笪江上借唐氏本再摹,遂为弹丸脱手之势。娄东王奉常闻而异之,属石谷再摹,予皆得见之。盖其时运笔时精神与古人相洽,略借粉本而洗发自己胸中灵气。故信:笔之不滞于思,不戾于法,适合自然,直可与之并传。追踪先远,何止下真迹一等。”(《南田题跋》)

这等自信,已经明明白白地宣告与古人并肩了。

相关文章

  •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游[图文]
    单霁翔谈《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可居可览可游[图文]

    中新社杭州5月17日电 (钱晨菲)“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富阳的自然景观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的山水是可居、可览、可游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17日现身杭州富阳时表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富阳宣传部供图以浙江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为背景的《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完成于1350年,对后世画风极具影响,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1650年因为火焚该图分成两段...

    2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齐白石《竹映书屋》国画赏析[图文]
    齐白石《竹映书屋》国画赏析[图文]

    尺寸:136×35cm估价:RMB10,000,000-15,000,000成交价:RMB22,425,000题识:万竹参差屋数间,门前池鸭与人闲,一春荷锸行挑笋,犹见层层屋后山。己巳秋七月,为云松先生制,齐璜居旧京时也。钤印:阿芝、老白鉴藏印:汪云松印此幅作品远景山石运用了中国传统技法中的“卷云皴”,像云一样绵软轻盈,舒展自如,闻其名,已有盎然诗意。...

    135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李晓峰:一切从常识开始[图文]
    李晓峰:一切从常识开始[图文]

    画家常青画家常青喜欢画画,这是世人皆知的事;但是,常青如何从他声名鹊起的油画领域辟出通往水墨或叫国画的路途,甚至由此致使他油画紧锁深院大有被历史尘封之势,却是多数人不晓的。常青说过一句听起来很反常识的话:他要用肚子拳击。这种反常,成为赫然油画业界的常青变位水墨的重要理由。常青这样解释,他想试试做自己不可能的事,并要试到极限。就如用肚子拳击,看看最柔软的腹部到底能多硬,再看看击打是不是只是拳头...

    1839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方建喜表现主义作品的形与色[图文]
    方建喜表现主义作品的形与色[图文]

    艺术家方建喜文/张长收表现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脱离具象写实的手段,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善用油画、版画、雕塑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方的材料运用方法和叙事逻辑,既有集体性的社会批判,也有个体性的自我观照。时至今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带有扩张性的艺术表述方...

    163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从卡洛读到卡萨特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女性艺术家[图文]
    从卡洛读到卡萨特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女性艺术家[图文]

    近百年来,女性在争取社会、职业、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女性艺术家也仍在为自身成就争取更多肯定。与男性相比,艺术界和博物馆中的女性艺术家和创作者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此前持续了3年的“女性登场”展览聚焦被忽视、代表性不足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和故事,挑战了20世纪美国主流艺术史。三月是属于女性的月份。我们将通过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藏的女性艺术家作品,带你了解这些不凡的女...

    99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潜心于传统深处的支撑|张继东的油画艺术[图文]
    潜心于传统深处的支撑|张继东的油画艺术[图文]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导读:即便是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也一样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对前代艺术家积累的优秀经验的继承。几十年潜心于油画艺术探赜,张继东坚持着“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法”的艺术追求,创油画而习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提取创作汲养,以中国戏曲题材人物作为创作主题,并铺之以西画技法,格守油画的艺术规律,从传统的文化审美理念和艺术格调中找到他“梨园春梦”的创作源泉。《白蛇传...

    29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回望大风堂 画家江苹与恩师张大千[图文]
    回望大风堂 画家江苹与恩师张大千[图文]

    张大千门人、当代著名画家江苹江苹,当代著名古典花鸟画家。1934年生于四川成都,13岁被书画巨匠张大千收为弟子,得其真传,专注于古典花鸟画研究与创作。书画大家张大千的前半生,已经是一个集大成的画家,在花鸟、人物、山水画已取得巨大成就。如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黄君璧所说:“自明及今,五百年来,获艺坛全才者,大千一人而已”。现年已85岁高龄得江苹是张大千先生最年轻的弟子,当年在恩师指点下,专注于传...

    145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画家李守玉作品欣赏[图文]
    画家李守玉作品欣赏[图文]

    【李守玉艺术简介】李守玉,字:皓寒。号:冰凌山,雪景李。天津滨海新区人,自幼喜爱绘画,早年师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郑华俊先生,后受教于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颜宝臻等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皓翔画院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特聘画师,中国美协天津会员。中国人民《美术报》理事,中国翰墨艺术研究院理事。香港中国美术研究院院士,长春齐白石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画家。1982年荣获天津...

    1597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牙雕《琉璃世界》欣赏[图文]
    牙雕《琉璃世界》欣赏[图文]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青年雕刻家郑升帅最近喜事连连。他创作的牙雕《琉璃世界》今年5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此前,这件作品在多次展览中荣获金奖,并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微博)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牙雕《琉璃世界》系列,取材佛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佛住东方净琉璃世界,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一切众生疾病,使消除痛苦,身心安乐,为佛教徒普遍信仰。与本尊...

    190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当代书法和书与画的关系:唯缺艺术[图文]
    当代书法和书与画的关系:唯缺艺术[图文]

    笔墨山川联 135×45厘米×2 程大利程大利当代书法是时代的写照。在当代,不缺书法教育,不缺理论研究,不缺群众基础,也不缺市场(虽然没有达到民国前的状态),唯缺艺术,缺这门艺术应有的高度。整体水平较前代为差;更遑论与古典书法并提。就艺术论,当代书法不缺创新,不缺形式,不缺个性,甚至不缺技术,总之,不缺时代精神。缺什么呢?把今与古对照。大多数书法家的作品缺文心,缺静穆,缺苍古,缺拙朴,缺内美...

    1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培昌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王培昌国画作品欣赏[图文]

    王培昌,号瑞赫,河北省故城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五百强画家,中华当代百名杰出国画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顾问、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中国总部副主席。曾受到国画大师李可染、李延声、刘凌沧、潘洁滋、高冠华、梁树年、崔子范、李凌云等先生教授,精人物,兼山水、花卉。曾在马来西亚举办“王...

    47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余昌宇国画作品赏析[图文]
    余昌宇国画作品赏析[图文]

    余昌宇·艺术简介余昌宇,字鲸.号渔翁,1942年生于湖北省仙桃市,6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92年研修于北京画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书画艺术名家专项课题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中国职业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北书法创作研究员,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贾德江只要读一读余昌宇先生的作品,同他作一短暂的交谈,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位多年致力于艺术创新的花鸟画家...

    127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赵孟頫:艺苑冠冕 书画绝伦[图文]
    赵孟頫:艺苑冠冕 书画绝伦[图文]

    对于学习过书法的朋友而言,赵孟頫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大多人学习书法是由楷书入手,而楷书又是往往从练习“欧颜柳赵”四体中选择其一而起步。其中的“赵体”指的就是赵孟頫的楷书。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赵孟頫只是凭借书法而名闻遐迩的。纵观中国古代艺术史(尤其是书画史),赵孟頫既是改变时代风气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更是一位令人难以逾越的艺术宗师。可以看到与感受到,他的书画艺术直到如今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足见其艺...

    186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上海艺术生态:一年内连破纪录背后的市场信心[图文]
    上海艺术生态:一年内连破纪录背后的市场信心[图文]

    观众参观2017上海艺博会 晨报记者 何雯亚今年冬天,“90后”上海小伙孔祥希仍猫在景德镇,创作他的狗年陶瓷新作。他连续参加了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拿出自己创新的陶艺作品,来跟藏家交流,每一次都满载而归。他还随上海艺博会走出去,参加了韩国釜山艺博会,作品展出第一天就被一位韩国大学教授收藏了。年轻的孔祥希能在强手如林的青年艺术家阵营里迅速脱颖而出,同上海艺博会这个重要平台的推广密不可分。他由衷地说...

    1804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漂洋过海的这些器物凝结东西方文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图文]
    漂洋过海的这些器物凝结东西方文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图文]

    18世纪西方的洛可可艺术与中国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图为洛可可代表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国风创作《中国花园》。故宫藏蓝地开光折枝花纹军持。“军持”本为印度佛教徒饮水、净手或饭后漱口使用的器皿,汉代以来随佛教传入中国。日后它逐渐变成一般的生活器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为了防止器物口、流的残缺和使用的方便,这类瓷器往往进行了一些装饰性加工,在其口、流或执柄等处镶嵌上錾刻花纹的金、银、铜制装饰,有的则在壶的...

    148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