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0多人的县级博物馆,没有一名文物研究人员;一个市级博物馆,没能引进一名考古专业人员。记者日前在文物大省陕西省调研发现,市、县两级基层博物馆文博专业人才奇缺,尤其到县一级,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需求。
畸形的人员结构
在基层博物馆调研发现,现在博物馆不是缺人,而是缺能从事文物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记者在一个县博物馆里看到,职工有50多人,但是没有一名文博专业人员,研究工作一片空白。博物馆馆长说,早年博物馆有一名专业人员,但退休了,现在的职工没有专业基础,至今没人能顶上来。让他感到烦恼的是,博物馆连讲解员都青黄不接了。这位馆长苦笑着说,博物馆的人员编制都满了,这些人员年龄大、学历低,要改变现状很难。
当地文物部门的官员表示,基层博物馆专业人员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基层博物馆一般都是事业单位,运行经费由财政承担,而经费的拨付却没有与博物馆的业务考评相挂钩,因而很多不是考古或历史专业的人都能进博物馆混日子,这些人大大挤占了专业人员的名额。
专业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基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陕西关中地区一名县博物馆老专家的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庸、懒、散”现象突出,博物馆严重缺乏陈列设计、文物鉴定和科学研究的人才,个别馆已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使文博业务根本无法很好地展开。
“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多得是”
面对博物馆畸形的人员结构,博物馆馆长们非常着急。在无法辞退有事业编制的“老人”的情况下,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引进新人上,然而现实又让这些馆长们很无奈。
一位市级博物馆馆长说,目前引进人才时,博物馆没有任何发言权,都由市里人事部门一手操办。笔试时,考题由人事部门出,题目以公共科目为主,占比不多的专业题又非常简单,根本无法体现博物馆所需人才的专业性。面试时,博物馆也参与不进来,都由人事部门负责面试。靠这种方式进来的人员,专业水准可想而知。而一些毕业于文博考古专业的有研究能力的人员由于不擅长公务员考试,却被拒之门外。
一位市文物旅游局博物馆科科长对此总结说,前几年博物馆招人存在的问题是不正之风,现在是考试知识结构不合理。这导致了博物馆“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多得是”。这些非专业人员进来后,得重新学习基础知识,由于缺少系统学习,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出成果或成为行家里手。
近年来,针对专业人才进不了基层博物馆的难题,地方政府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宝鸡市政府规定,凡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可以不通过考试直接进事业单位。通过这种办法,去年有两名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进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不过博物馆的馆长们认为,这个办法有其特殊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博物馆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
多管齐下改革管理方式
基层馆长们认为,从国际上运作得比较好的博物馆看,资金问题是所有博物馆都面临的问题,但是人才问题却并不凸显,不可能存在一方面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却闲人一大堆的情况,国内基层博物馆的现状是很不正常的。他们建议,应从制度着手改革基层博物馆的管理方式。
一是应把政府拨款与博物馆的业务考评相结合,尤其要把国家补助资金和免费博物馆的考评结合起来,实行动态管理,得看钱是如何花的,一个博物馆到底有多少专业人员在做文博业务,对于混日子、吃闲饭的人要建立退出机制,用财政拨款这个指挥棒来改进用人机制。
二是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办,博物馆招收新人员,专业人员得有话语权。人事部门可以定流程,但笔试和面试得参考专业人员的意见,笔试题目应以专业知识为主。尽可能做到在杜绝不正之风的同时,招收到有专业发展能力的好苗子。
三是要切实加快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真正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实现博物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为专业人才顺利进入博物馆扫清制度障碍。
一些文博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鼓励博物馆建立理事会制度,改进包括用人在内的管理方式,这种方法特别好。今后若想让基层博物馆的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就得让政府相关部门放权,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让参加理事会的社会代表有话语权,发挥实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