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作品展VIP专场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现在美院毕业展的作品标签上扫码就可以得到和作者认识,建立联系的机会。在这个“共享”的时代,谁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信息。但尽管如此,也很少见画廊经纪人频繁的涌入,抢夺小鲜肉们的场面,很多人愿意去猜测或定义:美院毕业展的市场黄金期其实早过了。
虽然大量毕业生作品在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但作为艺术家发展最为常规的签约机构或画廊的案例却并不算多。如今美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毕业展上,除了扫码与学生可以直接建立联系之外,院方甚至会主动邀请了多家机构的负责人前来观展。但在询问多位央美本科生的情况时,多数给出的回答是:暂时未有机构洽谈签约或展览合作,也暂时没有藏家洽谈收藏。在询问多数毕业生是否会从事艺术家职业时,多半给出的回答是:想先考研试试。
中央美院2017本科生毕业展现场
在毕业生这里,一方面是尽快的进入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撑,以维持自由创作,而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获得稳定的创作支持,而后者则需要更多的艺术机构能够对青年艺术家提供的是一份可以长久耕耘的“职业”,而非一两幅作品的销售。
但一毕业就被画廊代理在近两年来的情况,几率上变得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市场的细分让画廊的挑选变得越来越专业和严苛。每年的毕业季只要有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夏季风必然是不会缺席的。“说实在我们也希望看到学校里面刚出来的年轻艺术家有没有一些新的美学动向出来,像我们本身有一个‘蜂巢生成’项目,主要是针对很多艺术家的邀请,以在校或者是毕业艺术家第一个展览为主的,我们带着目的性去看展览。”
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展现场:朱矾作品 蒹葭
中央美院2017本科生毕业展现场
但在夏季风看来,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还是有固定要求的,比方说故意学生气,故意稚嫩不会在挑选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在毕业创作上也通常发现一些创作还不错,但是跟进了解后,发现艺术家还是很难有属于系统性的创作,那么也很难在短期内和这位毕业生产生签约或者合作。
“可能有些学生毕业创作这一件作品不错,这可能跟学校老师的指导,根据比较长的时间单位来做这个事情有关系。我们通常会和这样的学生建立一种联系,看看作者有没有构成系统性的创作,如果没有,放在画廊做一个展览是不太成熟的,那么我们也会再做观察,不会冒进。”夏季风说到。
中央美院本科生毕业展:苏永健作品 虫舱
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展现场:孙洪枫作品《裂变》
总体而言,刚刚毕业就签约的情况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这里的例子不太多,更多的是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创作时间之后,才更可能产生展览项目合作。原因就在于画廊挑选艺术家机制的成熟,这种成熟意味着挑选的程序会更加的严苛。
比方说,画廊看到一些学生的创作貌似很成熟,这个成熟有可能是基于作者对艺术市场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创作方式在市场上比较容易受到追捧,也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说的,年轻艺术家可能存在图式“跟风”的情况。这个时候,画廊的挑选往往会从更加系统的介入,观察艺术家是否具备独立思考、创作的成熟体系。也就是说,在画廊这里,年龄不再意味着是这个艺术家优势的资源。当一家专业的画廊不再将年龄作为一个卖点,就意味着对艺术家的考核相对来说越来越严谨,尤其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则需要有更多的“新鲜性”才能得到青睐。
清华美院 刘佩洋《思绪》指导老师:白明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现场:王成普作品 《V2于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画廊不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新血”进行补给。只是这样的挑选机制势必整体拉长对于年轻人观察期。每年还是有不少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在毕业展上寻找合乎机构风格的年轻人作为未来的代理艺术家。一些厂家、企业也会来看展览,甚至直接签单,还有部分资深藏家在毕业展上寻觅佳作。只是作为这种“前一级市场”,没有十年前冒进了。
众所周知,十年前的当代艺术市场处于大好的井喷期。经常有画廊机构直接签约美院毕业生,开出不菲的价格垄断其作品,并通过一二级市场的迅速包装,短期内将一位刚毕业的学生作品价格捧至一个高位,期待接下来的买单者。这样的情况在前些年并不少见,被恶性炒作的年轻艺术家也因过快的价格涨势失去独立创作的方向,遭到市场的淘汰。
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展现场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现场:张萱子作品《有无》
“一个艺术创作者在正式进入市场之前沉淀并坚持3到5年,是特别有益的事情。”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丁宁会这样鼓励年轻人,在他看来,过早过快走进市场可能会迷失方向。
然而,艺术市场有时并不可回避。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清醒地进入市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就认为,如果清楚市场的双刃剑关系,进入市场或不进入市场都是自由选择。清醒地进入市场就是清醒的过程与结果,糊涂地进入就是糊涂的过程与结果。因人而异。但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探索性和实验性。艺术的活力不能被市场固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华祥同样对于市场造成了负面的塑形作用表示过忧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商业无孔不入,学校举办毕业展也是对此的回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卖画以及和画廊接洽的机会。在今天,学术很难把市场独立排斥出去。市场是学校应该研究的,但恰恰是我们被动地随波逐流,才会出现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市场造成了负面的塑形作用。但市场复杂、学生单纯,必须靠老师引导,所以学校的职能是社会和商业都无法替代的。
中央美院本科生毕业展:安慧中作品 浮游
作为民营资金推动下的大韵堂艺术机构负责人蔡万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一个学生将要毕业,他的毕业作品如果被喜欢艺术品的收藏家收藏了,可能对艺术家未来的发展支持更大一些;但是如果说是被一个画廊低价买进再高价卖出,貌似是这个创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这个认可可能只是一种假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透支了这个学生未来的价值。画廊高价卖出可能是一个短期的炒作行为,缺乏坚实的收藏群体和学术认可作支撑,这种一时的高价可能很难找到下一个接手的人,这也是造成很多青年新秀在艺术市场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也有学院对毕业生签约艺术机构及早进入市场持鼓励的态度,例如今年的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展就经常邀请艺术机构负责人前来观展,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表示,学院请艺术机构来看毕业展的初衷,就是想帮扶学生们一把,早点找到出路。但尽管如此,每年的读研和留学比例还是不断在增大。据了解,清华美院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被保研,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和考研。中央美院的情况也差不多,马路表示:“继续深造的比例相对来说比画廊签约多一些,剩下的大多数还在做艺术。”
蜂巢·生成项目:于林汉个展现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夏季风也表示,海外留学生的艺术家比例在这两年占的比重不断在增大。在今年的“蜂巢生成”项目中,就有艺术家来自于法国,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德国,都是在校生。“这块也是比例蛮大的,新的来说在校生占比比较大,因此我们这一块就是推年轻艺术家。”
在夏季风看来,海外留学生的身上有一些特质是国内院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由于教育方式不同,追求各种可能性,他们做一个展览、项目的综合掌控能力更强,而反观国内很多学生,让人担忧的是老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作,这是很大的差异所在。
“刚才我说的今年做了两个海外留学生的项目,接下来有个项目也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艺术家。他们相对来说媒介比较丰富,有一个是偏观念的项目,然后于林汉是德国留学,他本身是对绘画的研究。国内各种媒介都有,总体上对我们来说都是围绕这个艺术家的想法或者是语言有一个可能性,他对媒材的理解程度,像从版画专业出来的也都是有各种可能,像方力钧最早都是版画出身,所以媒材有时候不是那么重要,主要是看艺术家的创作用途,这个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