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的首任执行馆长杜乐行曾亲历了刘海粟美术馆的建立,以及刘海粟藏品捐赠、清点的过程,并陪伴刘海粟走过生命的最后161天。回忆起这些往事,他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他(刘海粟)反复强调这些东西不是他个人的,是他一生收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现在他用好了,他就全部捐给国家。”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首任执行馆长杜乐行陪伴了刘海粟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他亲历了刘海粟决定捐献自己的毕生作品和藏品的过程,并见证了从1994年3月29日开始到5月9日结束的整个捐赠作品和藏品的清点过程,以及与家属的曲折谈判。在建造刘海粟美术馆的最初,他成为每一步的亲历者。
艺术评论:刘海粟先生在上海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最初的起因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听从别人的建议?
杜乐行:刘海粟美术馆的建馆初因是1980年代,当时我们社会上在各个省、全国乃至境外都有对艺术家捐赠品进行保护的风气,当时国内有很多艺术家,都把自己的东西捐赠给了国家和自己的故乡,也有一些前瞻性比较好的企业家愿意花钱收藏。刘海粟是一个大家都在争的大家,香港有人争,他的故乡常州也在争。刘海粟1912年16岁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美术学校——上海美专。最近一直有争议,说之前周湘、李叔同早就有办过美术学校,但是刘海粟建立的是中国第一个“正规的美术专科学校”,后来许多报道也都在用这个定义。
艺术评论:这个界定和别人不太一样。
杜乐行:当初1980年代家乡常州就积极建议他回去,在常州建刘海粟美术馆,且这个馆名是刘海粟亲自题写的,常州的刘海粟美术馆都造好两年了,当时场馆的领导说:“我们这个场馆都没有海老捐赠的东西,处于一个对上不能交代,对下不能交代的状况。”常州馆的规模也很大,海老去世以后,还把骨灰埋过去,在公园里面造了一个季芳亭。香港中文大学也是刘海粟生前待过的一个地方,香港中文大学一共有80件作品,40件是刘海粟捐赠的,40件是从别处借的,这些借的东西我们到最后都收不回来。上海的启动是1988年4月,海老在北京首次和官方正面谈,他当时思路很清晰,确定要在上海建馆,建刘海粟美术馆,把所有的东西捐给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但当时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已经建好了,所以后面法律上有很多事情很麻烦。实际上是到1993年7月3日奠基,我们当时提出说我们这不是建楼堂馆所,不是纪念馆,我们这是建一个正规的国家级正规美术馆。此事需要当时的市政府敢做,敢于担责任,因为当时已经有了上海美术馆了,这里面也有政策上的碰撞,都需要审批的。当时的上海市领导就有批示,说这个事情是好的。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说:“此事应尽早,失去时机恐难以补救。”1992年拍板, 1993年选址,和刘海粟交换意见,有很多选择,有外滩41号、中山东路41号新民晚报旧址,南京西路961号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还有上海图书馆的试听资料馆在淮海西路和复兴路路口,这些地方给刘海粟选。他看下来,觉得外滩是一个金融中心,刘海粟美术馆建在外滩不合适,上海少儿图书馆也很好,上图试听资料馆也好,但是这两个地方规模小,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他还是想放在当时的虹桥开发区,他说“静一点,有学术研究的气氛”。当时上海市文化局就决定在上海市舞蹈学校隔壁挖块地方,不够再从上海芭蕾舞团挖,这也做了很多工作。1993年7月3日刘海粟美术馆开始奠基。
艺术评论:即使在当时,老馆的外形看起来也十分前卫,这是谁的作品,是海老定夺这个方案的吗?
杜乐行:外形设计是招投标的,当初招标有上海民用设计院的大建筑家魏敦山,当时是上海一流设计师,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工艺美术学堂都发动起来。我们组建了一个评审委员会,筛选出6个方案,做成模型,再在这6个方案里挑了3个送到香港去让刘海粟自己选。当时海老还住在香港的一个法国医院里,他生病在吊水,我们拿着资料和模型请他看。最后他挑中了我们都见过的这个,说这个方案现代化,上面有一个尖角,由三个三角形拼起来,这方案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一个应届毕业生王小峰做的,当年他20岁。
海老当时选了这个20岁的小朋友的设计方案,就在上面签了名。设计师王小峰因为该设计方案一举成名。但这个方案只是一个外形,做到内部结构就麻烦了。这个方案让结构工程师花了2个月来分析内部结构。上海刘海粟美术馆1993年7月3日开工。落成后占地约3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00平方米。
艺术评论:那我们再谈谈他去世前的日子吧。
杜乐行:海老从1994年2月28日到上海,到1994年8月7日0点38分去世,我几乎天天都要和他碰头,每天都要陪他,他睡觉我在沙发上陪着。比他子女都要久。刘海粟把重要的思想和家里的隐私都告诉我。我和他谈话都有录音、录像,即使在他家清点捐赠物品——1994年3月29日进去,5月9日结束,在复兴东路512号的房子里,清点录像有二十多小时。这些日子也是他的最后一段时间了,刘海粟要把东西捐献给上海这很清楚。1993年 11月20日至30日之间,我们到香港去,刘海粟就说:“我把东西全都捐给上海,但是我在上海复兴东路512号里面的东西都有很多年数了,这里面的东西要成立一个清点小组,你要搞这个清点,你当组长了我就放心了。”海老年纪大了,只能指挥,他说:“我在上海复兴东路512号里面的东西,只纸片字都不留。这些都要清点以后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永远保存在刘海粟美术馆里面供研究鉴赏。”他反复强调这些东西不是他个人的,是他一生收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些东西摆起来可以成立一个博物馆。他说他这一生花了这么多精力和钞票收集了这些东西,现在他用好了,他就全部捐给国家,让世界学习,为弘扬中华文化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我有7个子女,可惜没有一个人跟我学画的。”这是他自己讲的。他主张孩子按照自己的路子成长,不强求他们学画。但是他说:“我所收藏的东西,我死后,我的子女家属,只能得到我本人的作品一两幅留作纪念,其他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是他的本意,他自己画的油画留作纪念,他的藏品他们一张都不能拿,全部要保存在刘海粟美术馆,这些是国家的瑰宝。他说:“假如我把这些分给我的子女,他们很可能会吃喝嫖赌、买汽车、买洋房,吃三代把我这些东西都散掉了。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他最后在华东医院还是跟我这样讲。为何他选择把这些东西定格在上海,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他说上海是我的艺术策源地,第二,上海还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第三他是国际化的大师。有很多很关键的问题,我问他说:“1920年代、30年代,你的美专揭不开锅,你把自己的画卖掉换钞票来买面包吃。你是个画家没那么多钱。你怎么收藏了这些名人字画,里面还有巨然的《茂林叠嶂图》以及石涛的作品?”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的。他说:“我是有人支持的。”我问:“谁支持?”他说:“贝淞荪,就是贝聿铭的父亲,他当过中国银行代总经理;还有一个人叫钱新之,是当时交通银行总行协理,后来也是美专的校董之一。我有银行家支持,我看中的东西,没有钱,他们就帮我买,买了以后也从来不提要求。”我觉得这和最后刘海粟决定把这些东西都无偿捐献给国家,是有一脉相承的传统意义的。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人大有人在,想贝淞荪、钱新之这样的人都是幕后英雄,不能忘记他们。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都是有眼光的。
艺术评论: 海老去世前,有没有对大家争议的问题发表过什么看法?
杜乐行:是的,我还问过海老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很多人说你是汉奸,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他说:“他们的依据就是我和夏伊乔1944年结婚的酒席上面日本人大佐什么的都来了,他们说我和日本人勾结。我首先想说的是,我之前两次婚姻,抗战爆发了,我去南洋一路上面募捐,搞到的钞票40万我一分都不拿,全部都寄到贵州的红十字会支持抗战。因为这个,成家和(海老的第二任妻子)要和我离婚,她说我出去7年一分钱都没有给她,子女也没有认真抚养。我为什么不寄钱给家里,因为我募捐的钱都是为了抗战,我自己的画本身不值钱,30万因为募捐抗战所以卖掉300万。”他说当初抗战他出了力也出了钱,没考虑到现在的政治敏感性,当时讲究排场,哪里会考虑到现在。他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是要靠艺术吃饭的。我要是树了太多敌人,我还开什么学校,还搞什么艺术。而且我的婚礼陈独秀也来了,共产党领导也来了。我第二次从欧洲回来,蔡元培来找我,说陈独秀被关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其他人都不敢去看他,但是我去看,我就去见牢狱看他,和他聊天。”陈独秀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他就说:“我到底算共产党还是汉奸?我最后把我这一生的东西都捐给了国家、捐给了共产党,没给国民党,也没给日本人,现在说我汉奸?”所以刘海粟美术馆要成长起来是要冲破多重阻力的。他说:“我这个人就是气量大,所以我能活得久。”他后面没说的就是气量不大的就死掉了。这都是我和他亲口对话。
艺术评论:那海老临终几天有没有最后的作品?
杜乐行:他有一天写了两幅字送给我,我作为政府派来服务的所以不能收,下午5点夏伊乔师母来看,我就把这几幅字给她了。但刘海粟一直记着,到7月初,他说要刻两方章,我问他原因,他说是因为100岁了。两个章一方叫“真手不坏”、一方叫“百年吞吐”,请韩天衡来刻。刘海粟先生还让我准备了润格,说这是规矩。又让我准备笔墨,说他要启用新图章,问我要写什么字,我就说让他写杜甫的诗。我就去巨鹿路拿了一张纸,又去静安花30元买了印泥,带给他,他说他不想写了,就画画,我就录像,他都画好印好后,觉得也不错,我开着录像问他这幅画这么处理,他说这是送给我的,让我去找师母去补图章。最后补上图章是在海老过世后再补的,这是刘蟾补的章,她还说呢,说我这个印泥太差了。最后新房子搬好了,老太太(夏伊乔)还帮写了一个字做注解。这两个章他只用过这一次,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幅画。
艺术评论:海老捐赠的历代名人字画是重要的建馆基础吧?
杜乐行:比如宋代巨然的《茂林叠嶂图》是最后一任的北洋大臣陈夔龙所藏,他91岁时想出售此画。张大千知道了也想买,他出到16根金条,刘海粟出了20根金条还请他吃饭,才最后到手的。这幅作品后来也有人质疑,最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人专家都来鉴定,认为是真迹,至少确认是宋画。绝大多数都是真的。
艺术评论:你曾去海老的复兴中路住处清点他的藏品,他最后的捐赠过程有没有什么波折?
杜乐行:他捐了多少东西?我3月29日进去,5月9日出来,一个多月,中间断断续续,他十间房子最后我清点下来1064件,捐给刘海粟美术馆913件,捐给常州刘海粟美术馆30件,捐给南京艺术学院30件,就一共捐了973件,剩下的都在他家里。这些都是我们挑选过的。最后老太太夏伊乔说自己也是画画的,想留一点画画写字的东西,所以就留下了清代的《婴戏图》,她信佛,就留下了一直供奉在家的唐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头像。但是她提出了要保留陈独秀在南京监狱书写赠与海老的“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的对联,我们反复说明这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虽有海老的款,但是还是希望捐献给国家,老太太就表示了理解。刘海粟生前答应的,要给常州的刘海粟美术馆15幅油画15幅国画,也要给南京艺术学院15幅油画15幅国画,这些都是他本人的作品。里面他的油画296件,中国画189份,还有他收藏的他人的油画中国画30件,还有他收藏的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字画363件。到他去世的时候捐赠最后还没有签字。捐赠中也有拉锯战,谈判艰难。一直谈判到次年1月29日在衡山宾馆二楼大堂里,我们和夏伊乔在这里办了一个刘海粟收藏品艺术作品的遗赠交接仪式。因为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遗产了,但是有刘海粟生前的遗愿,所以家人也不反对。清点的时候,刘海粟说过这不是抄家,这是我请你们文化局来清点。清点清单一式四份,我一份,刘蟾一份,李国机律师一份,一份放在清点的箱子上,大家都要签字,这些程序每天都要做,房间里也要监控,进去也要安检要有工作证。最后捐赠完了,政府奖励了150万美元,其中109万美元在复兴路买了两套房子,9万买了两个地下车位,这都是美元,多下来的36万美元给老太太自己装修用。
艺术评论:据说捐赠的藏品里有一些还没拆开过?
杜乐行:不是没拆开过,是需要在展览前去修复,有一些送到油雕院修复,油画剥落、开裂都要用机器台面进行修补。从博物馆学上看要有基本陈列,馆藏要一直在这里的,一个厅30幅也只能放这些,里面的确有一些藏品也不舍得拿出来的。
(录音整理 实习生 屈伸)
原标题:杜乐行回忆刘海粟的最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