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到此一游”刻字,是长城身上永远抹不平的伤疤。昨天,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依然有游客在长城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不但对“禁止刻画”的指示牌视若无睹,而且对其他游客的劝阻置若罔闻。(人民日报客户端,10月5日)
追溯刻字“到处一游”的鼻祖孙悟空,当年无非也是炫耀自己驾驭筋斗云的能力,害怕别人不承认自己的显绩成就,于是,干脆题上一组白纸黑字,表明 已经飞到天边,有文字证明,你想赖也赖不掉。今天一些游人也喜欢在景区刻上文字,同样也是虚荣心理作祟,借此炫耀自己的游玩经历。但与孙悟空不同的是,擦 去字后,如来佛祖的手指依旧如故,游人在文物上的刻字却是玩笑开得太大,任何一种文物只要被随性涂鸦,修补起来,也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还有许多文 物损坏了便不能还原如初了。
文物上容易被刻字,究其原因,也皆因为一个“公”字,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刻字的实施平台是他人物品,抑或自家物品,刻字者还能随意涂鸦么?答案 显然否定。这是因为除了保护的心理作梗外,更重要的是,私人物品的追责能力更强,调查力度更彻底,肆意涂鸦者难以逃脱主人的处罚,也正因此,同等条件下, 私人物品在要比公共物品容易保护得多。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文物之所以容易被刻字毁坏,也在于监管和追责的严重缺失,虽然文明的呼吁一直没有中断,但少 了刚性的制约,理性也难以立竿见影。
以被刻字的八达岭长城景区来说,根据2003年8月开始施行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严禁刻画、涂污、损坏长城,出现以上违规行为 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然而,时间已过去13年之久,景区的处罚力度却一如当初,显然,管理没能与时俱 进,已经造成追责上的停滞。八达岭长城景区出现涂鸦乱象之后,有网友认为“处罚得太轻。”我认为网友的话语不无道理,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心理也会 提升,而相应的规则设计出现了滞后,这就难以形成新的管控平衡。
处罚力度与现有经济水平出现脱节,以及监管出现了偏差,这极易形成管控失效的状态。也许在部分游客心中,早已形成“花钱去灾”的心理:刻个字咋 了?被抓后大不了罚点钱。假如处罚的力度与时俱进,能找到违规者的心理痛点,即便是游客“手痒难忍”,处于高额处罚的担忧,也会对文物手下留情。这一点 上,新加坡的重典治乱,让随地吐痰成为历史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然,处罚只是保护的一种方式,而绝非景区经济来源的主脉,毕竟,文物损坏,令人心碎,即 使处罚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文物的损失。
所以,要根除游人的侥幸心理,监管和追责的模式真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保护制度的设计。只有加强了管理,才能形 成游客的敬畏心理,历史文物才能在制度的庇护下安然无恙。否则,只是一味的文明呼吁,听得多了耳朵也会长起茧子,时间久了,自然好坏话都难以听得进去。
文物古迹不仅是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民族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长城区分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是中 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无论是游客,还是景区监管方,都必须敬畏历史,保护文物,切实保卫民族的文化遗产。长城上时常出现“到此一游”的字样,俨然 说明,景区的监管部门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文明的呼吁是有必要持续的,但刚性的制约也是不可或缺,这犹如一潭禁游的深水池,为防止孩子下水游泳,仅仅张贴文明的告示显然不够,扎紧入池的铁网也是必不可少的防范环节。
来源:e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