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泉图(焦墨画)2011年33X33cm
日前,“苍茫化境——穆家善焦墨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著名华裔画家穆家善22年后,再次回到中国美术馆办的又一次个展。37幅独创的“焦墨千豪皴”,为传统中国画拓展了崭新的创作空间。
他的作品以焦墨体格为描绘方式,以书写式的用笔用线为集中语言,以苍茫化境为画面格调,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独创“焦墨千豪皴”
2011年注定是穆家善艺术生涯中重要的纪年。春节前后的短短数10天,回老家省亲的他灵感骤降,40多年中国山水画的苦苦探求,一朝完成了自家面目的变革。
穆家善自创的“焦墨千豪皴”将自然笔触与墨趣融为一体:毛笔着枯涩的焦墨,毫毛被放肆的揉岔成刺猬一般,灵感一来,千豪齐发,如气贯长虹。
中国画用墨有浓、淡、泼、破、积、焦、宿7法。其中,焦墨山水难度极大,减少了用水,行笔就滞涩,易于刻板,难于气韵流动。而穆家善的焦墨山水却改变了这种僵硬感。
“虽然游历海内外名山大川,泛阅世界名家、巨匠原作无数,但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以自家之法画穆家山水。”穆家善说,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发现一个画宗、学派的形成,首先来源于艺术家在技法上的革新。
看似一瞬而立的千毫皴,实则历经了无数的鉴借、研究、感悟和艺术实践。穆家善说,长期以来,他立足于宋、五代传统和中西文化艺术的比较中,从中国民间的皮影、剪纸、瓷陶器绘画、漆画、芜湖铁画,乃至塞尚的印象派绘画、版画、雕塑及在现代装置艺术中吸收营养;还从小时候学画时记忆深刻的徐州家乡菜中的黑、咸、辣中得到启发,终在辛卯岁春爆发了。
千毫皴,不仅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而且在主观意识作用下的用笔和非随作者强意所为的自然笔触、墨趣融为一体,有种天人合一之美。画家一旦从使用工具中解放出来,便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境界大开,绘画产生新的面貌、带入新的境界。
中国画须融入当代
穆家善的焦墨山水,多画高山大壑,跌宕起伏,山奔云走,浩渺苍茫。他画的不是眼前的风光,而是雄奇而苍茫的胸中丘壑,是一腔浩瀚蓬勃之气。他的新作体现出当代人浩然正气的精神面貌,让传统的中国画张扬出了时代的精神,是中国画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的表现。
穆家善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95年赴美办展、讲学、定居。他深入研究西方当代艺术,奔走于西方各大美术馆、艺术学院之间,发现中西艺术有很大差异。“我也常常陷于矛盾之中:我既喜欢当代艺术,也喜欢中国传统艺术。”穆家善说,这种挣扎让他长期面临双重的压力:一方面,作为生活在西方的中国人,他总在思考,为什么中国艺术在世界上不能产生西方艺术那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在探究如何让传统的中国画融入当代。
正是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之下,穆家善迫使自己清醒地去看待中国画的现状。“中国画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前发展。今人就要表达今人的思考。”穆家善说,他现在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苍茫化境”;在他的画里,有今人的时代情怀,有对故土的思念,也有中国人的自豪感。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在中国画从传统走向当代、走向现代当代语境这里也一样。穆家善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仰望星空”的人,他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让中国画走向世界
十几年前,穆家善将他的中国山水画带到了大洋彼岸。他带着中国画在世界巡展,16年的努力,让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画感染了世界。
为了让中国画走向世界,穆家善广结外国友人,请他们品茶赏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中国文化。“先和他们交朋友,他们对你的人生感兴趣了,就会对你的文化、国家感兴趣。我用这种方式去传扬中国文化,讲中国的艺术和哲学,他们再看中国画的时候就会感觉更亲近了。”
穆家善坚信中国画有广阔的天地。他吸收某些洋画技巧为我所用,又不失国画的传统精神。在一幅山水画的题款中,他这样写道:“中华绘画水墨为上,自王维多重诗境与书性,而绘画的构成少了些深入表现的立体思想,现代社会东西方艺术兼而并重之,乃立新法之道也。”
“民族的精粹就是世界的。”他说,中国画往前发展,不是照搬西洋的图式,而要有独立的民族艺术风貌,才具有世界的代表性。中国画创新应该回到民族精神的根源之上,立足于民族文化。
穆家善认为,西方艺术追求人性宣泄,中国艺术讲究心灵观照。“中国人再也不能自卑地以西方人的对东方艺术的孤陋寡闻的审美观价值观来评判中国画了。”他说,既不做古奴,也不做洋奴。既要借古开今,又要洋为中用。中国画家当以开放,自信的心胸画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画,而不是拿着中国毛笔,去抒发西方人的审美情感。“什么时候回到民族自信的审美之源,什么时候中国画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