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林,字艾木,号润庵,弯弓,积玉斋主,汇萃楼主等。安徽马鞍山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新世纪现代艺术品集团总工程师兼艺术总监。
部分作品被国家、省博物馆等机构与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汪新林画集》《大将之门》《中国美术家大系——汪新林》《汪新林花鸟画艺术》《漫谈大写意花鸟画》等著作。
汪新林:工细而放达的写意精神
文/李人毅
这些年来,画家汪新林的花鸟画总是在工笔和大写意之间流连。说流连很轻松,其实,他是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绘画表现形式之间苦苦跋涉着。于是我们看到一幅幅巧夺天工群鱼戏水的工笔佳构,跃然纸上;一批批花卉鸟兽的写意之作,在墨海中翻腾,抒发着作者的灵性。汪新林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以如此截然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出他的情趣和艺术追求,来体现一个画家的人生价值。其实,这种穿越不同艺术语言形式的创作很难集中精力专一发展,画家必然在两种艺术氛围中煎熬着负重前行。可是,汪新林却乐此不疲地创作着、前行着,到底是为什么呢?
画家的选择来自他的价值取向,必然进入到世界观与方法论中探寻。
《紫气东来春意好》汪新林 136X68 2012年
时值当代,假如询问画家,你为什么创作?你为谁画画?一定会引来异议,似乎根本不用回答了。然而,绘画作品总是要给人看的,想要融入社会,就必须“笔下有受众”。只有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大众的需求相结合,才拥有了艺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当艺术正在市场化了的今天,做到“笔下有受众”尤为重要。
《富贵花将墨写神》汪新林 177X68 2014年
为什么看似没有名门望族为炫耀,也没有尊位显赫为托举的普通画家汪新林,这些年来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欢和朋友们的喜爱?为什么他作品没有虚张声势的所谓创新,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所谓绝活,虽只顾埋头作画却又能拓展进步,使画技不断的精进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心里装着受众。他是怀着画家要融入群众的审美情趣中,为社会最广泛的人的需求服务中来体现艺术的价值,来检验作品学术品位。
《篱边秋色》汪新林 136X68 2014年
以上这个结论,当是破译汪新林游弋在工笔与写意之间创作与收获着的生态密码。应该说,对他的人生状态的总结有着社会意义。细而品之,汪新林作品呈现出两点鲜明的学术特征:
1、中国画创作,工笔是基础,写意是传神,而大写意画起来就有难度了,往往放与收的度最难把握,而汪新林却在工细与放达中找到了一种哲思上的学术悟性。他画工笔在刻画入微中写意。他的大写意则在高度概括中传神,这种靠双重本事,以实力打拼的艺术生态,是美术家整体素质的体现;这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直击中国画精髓的要义,必定积蓄旺盛的艺术能量,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玉堂大吉》汪新林138X69 2012年
2、汪新林的创作取材都是贴进大众的内容,他善画富于雅趣的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也画饱满晶莹的葡萄以及原野中丰收的果实。从其画作中,看到了画家平民化的情怀,这是艺术家根植于民众中的生存状态的写照。他以物喻意,用画笔为人们送去富裕、吉祥的良好意愿和优美祝福。他笔下的生物都是画家传达的平民美好憧憬与和美意愿的图腾,是艺术家献给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大餐,必然得到大众的喜爱。
《一年萧瑟又秋风》汪新林 137X68 2011年
我与画家汪新林本不相识,是前些年在《美术》杂志工作时,负责群众来稿时发表过他的作品。当时我看到他的笔墨好,造型扎实,于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同时也被他多年来沉在生活中,不被主流媒体所知感到遗憾。其实中国当代绘画发展的基础支撑,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是扎在民间为社会服务的一大批实力很强的画家,一是积极报考各种美术院校的后学们。他们往往靠自我氛围,以画说话,构成了丹青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后备能源。他们心仪丹青埋头躬耕,是真正代表绘画精神的载体。他们是能在大众品评面前懂得害羞,懂得改进,唯大众需求是命的求索者。为此,汪新林的艺术成果和人生状态,就更值得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究了。(岁在己丑(2009)七月十六日於北京,此文发表于汪新林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