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飞
继2014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之后,马建飞的油画展将在陕西美术博物馆再次展出,与此同时,也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以他的新作为主构成的油画集,我为这位出身于陕北、在陕北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又获得新的丰收而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次展览是他近两年更加集中精力进行油画写生丶研究与创作的成果,艺术主题上更加集中,油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艺术风格也更加鲜明,可以看到他冲刺般的勤奋与持续的热情。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反映出的陕北文化、黄河文化品质,正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成才道路。这位来自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的艺术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颗富有理想追求的赤子之心,还有那发自陕北黄土高原和得到黄河哺育的独特艺术个性。
《高原长河》 2016年 200x100cm
马建飞出生于陕北绥德的偏远乡村,因生活的贫穷而随父母迁徙延安,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得他难以有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现实条件,即便是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也不得不以工作和业余的谋生之计维持日常生活,但是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于摆脱基本生存困难之后重拾画笔,在油画艺术上建立起坚定的目标,十几年来不仅以极为勤奋的精神专研油画技艺,更以朴素的情感探寻艺术的路向,坚持以生活为创作的源泉,以宽广的陕北高原为自己的艺术家园,终于在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上渐入佳境。他人到中年的艺术人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奋斗。对于马建飞来说,陕北之外的艺术世界是陌生而熟悉的,他接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艺术教育,知道艺术的创新已是时代的潮流,然而他的目标最初极为朴实,那就是希望掌握好油画的造型语言。进入新时期的中国美术已形成多元相竞的态势,对于他来说,用油画来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才有最实际的意义。总起来说,地处陕北的延安还相当缺乏当代油画发展的学术信息,他也没有机会出国观摩西方油画的经典,他几乎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劳作,在孤独而封闭的条件下摸索。在缺乏专业“大环境”支持的情形下,他多年来努力创造着自己学习与研究的“小环境”。每逢京城有好的展览,他便行囊简朴、舟车劳顿前往参观学习,凡有首都和各地的名家赴陕北写生,他便执虔诚的学子之礼,抓住机会虚心问学,在向前辈的求教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审思自己的不足,汲取优秀的经验。他曾得过靳尚谊、朱乃正、刘大为等艺术大家和陕西油画名家王胜利等先生的悉心指导,并把每一次向长辈的汇报和与同行的交流当作“充电”的机会,以虚怀若谷的精神不断丰满自己的艺术感受。
《观瀑》 2014年 128x80cm
在马建飞的艺术成长道路中,最重要的机缘是得到靳之林先生的长期关怀,尤其是思想上的引领和艺术上的亲授。作为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靳之林先生曾跋涉于陕北高原、黄河之滨,发现和扶持陕北民间美术的传人,探寻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源,尤其是在亲身考察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文化的本原理论和造型艺术的本土文化基因等重大学术命题,在理论上为建构中国美术自身的造型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著名的油画家,靳之林先生几十年来创作了大批表现革命历史的主题作品和反映陕北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的风景油画,致力于传统艺术语言与油画技法相融合,在探索油画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上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靳之林先生的艺术思想激励了马建飞的艺术志向,他的油画教学更使马建飞深入堂奥。我听过他们师徒历经艰难前往延川县黄河九曲大拐弯的“乾坤湾”写生的故事,从高原深秋到黄河飞雪,他们曾几个月住在老乡的窑洞里,师徒二人白天专注作画,夜晚向民间艺人采风并作群众美术辅导,马建飞从靳先生的艺术精神和艺术经验里得到直接启益,思想境界不断提升,这对他的油画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
《红土群峦》 2014年 80x200cm
所有这些外部不利的条件和有幸的因素都磨砺着马建飞的意志,但最根本的是他脚踏陕北高原厚土、蒙受母亲之河恩典的奋斗历程。他的油画展开幕之际,一股浓郁的陕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绘画的题材、主题上,在艺术语言上,都有鲜明而生动的特征,这是他在学术上广收博取、融会贯通之后,以自身真挚的情感酿化而成的成果,是一种春华秋实的劳作收获。
《大河悠悠》 2014年 80x160cm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时,他的执着的艺术精神和朴素的艺术风貌得到许多前辈名家的肯定,也得到同行们的赞赏,这对于他的艺术投入来说是最好的回馈,他也从中唤发起新的激情。近两年间,他的足迹更多地踏向陕北,在一次次寂寞的写生之旅中面向自然,与黄土地对话。随着写生经验的积累,他的作品尺幅也不断加大,在大幅的写生中展现出驾驭作品的能力。与此同时,他也参加各种写生群体的活动,到西南和南方地区去感受与陕北不同的自然风光,拓宽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他还前往欧洲,考察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研究经典油画的表现技巧,画了不少欧洲风景,开拓了眼界。他的这种勤奋精神和对油画的热爱,使他的研究和写生有了相向互渗的进展,也使他增加了信心。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他艺术上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是沉潜往复,在主题写生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表现力。作为延安人,他生活在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之中。许多年来他坚持画延安,从延水河畔到枣园、杨家岭,从宝塔山到鲁艺、南泥湾,都是他画不尽的风景,难能可贵的是他多次画、反复画,于朝霞暮彩、春晖冬雪之际多次徜徉“圣地”的“现场”,深化自己的感受,寻找描绘的角度。例如他在不同的季节时间下画的延安宝塔山,就画出了不同的气候光线下宝塔山呈现的英姿;他多次画杨家岭,特别是在雪天之际画出了杨家岭的独特景致;多次画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于无人之处画出了建筑空间的历史氛境……如此等等。他生活在延安的条件使他能就近踏访,但他的这种坚持,反映出他对革命历史和红色经典由衷的情感,这种情感贯注在笔端,就有了饱满的意绪,外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品充满历史感,呈现出历史的真实和今人的情怀。
《枣园春雪》 2013年 70x136cm
马建飞油画的第二个特征是其作品拥有宽阔的视野和充沛的内涵。他自幼便受到黄河文化的蒙养,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感受最多的是黄河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今天仍然涌发的无限生命力,在感受大自然景观的同时,他更多地体会黄河文化的传统与文化意涵中的黄河景色,由此一次又一次地走向黄河,在黄河宽广的怀抱和绵延的长流中寻找不同的角度。他用宽阔的视野画出了黄河岸边崇山峻岭的巍峨气象,尤其是把握着黄土高原起伏变化的结构,用高远与深远的画面结构,尽可能地画出陕北高原山峦重叠和黄河奔流不息的身影。这种“大画”的意识既是大自然的激励,也透露出马建飞的时代意识。他深知黄河两岸的风光美不胜收,每一件作品能够表现的只是黄河的片段,犹如河水泛起的浪花。但是,把他的关于黄河的油画作品连接起来,便可以看到他长期驻守于黄河和黄土高原的那份豪情,通过系列的作品构成反复吟咏的篇章。新中国以来的许多画家都从不同角度表现黄河,马建飞像他们一样,歌咏的是黄河的崇高与永恒,描绘的是如同毛泽东诗词中所表述的“大河上下”的无限风光,黄河这个大自然的景象在马建飞的油画里成为重要的主旋律,也由此贯串起他表现陕北高原的众多作品。
《紫丁香盛开的枣园毛泽东旧》 2013年 73x100cm
马建飞油画的第三个特征是他对于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许多年来马建飞经常独自驾车远行,奔走在陕北的许多乡野之中,他的深入生活不是浮光掠影般作表象的描绘,而是在窑洞前的场院和农民的炕头真正和农民的生活打成一片,由此,他也画了许多以陕北窑洞为主体的风景写生,围绕着窑洞的历史、农民生活的家园,他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腻。如果说关于黄河和黄土高原的描绘是一种远距离的大视野的描绘的话,那么他笔下的窑洞便是一种近观和细察,作品拥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棵场院前的老树,一座陈旧的碾子,窑洞窗口前挂着红辣椒和老玉米,窑洞屋顶上的麦秆……都引起他生发不尽的热情,用具体的造型语言去刻画那些景物的细节,使作品中的景物拥有生活的痕迹,拥有泥土和庄稼的芬芳。在画面的布局和结构上,马建飞能大能小、或远或近,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纯粹的情感,也构成了陕北高原的生态景象,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丰厚、雄浑和宽远,这在艺术的审美上是与众不同的境界。
《碾畔村五百年的老碾子》 2013年 80x100cm
对于马建飞来说,2016年的个人油画展是一次新的阶段性小结。脚踏着坚实的陕北大地,在黄河的哺育之下,我相信他的艺术会不断地精进,他的艺术人生也会像黄河一样,以顽强的毅力穿越九曲十八湾,不断走向宽阔的前景。(文章作者/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此文系为“从陕北走来——马建飞油画作品展”撰写的前言)
马建飞,陕西绥德人,生于1963年9月。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本科。就职于陕西省延安市群众艺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延安大学客座教授,延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4年5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油画学会学术支持,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和延安市政府主办,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黄河哺艺——马建飞油画展”。
《延安百年不遇的水灾》 2013年 51x120cm
作为油画家的马建飞,一方面深知自己需要不断地磨练技巧,另一方面他也紧紧地依靠对大自然的感受去探索表现的方法。油画自西方传入中国,经过20世纪几代中国艺术家的努力,业已形成了用油画这种西方的语言表现中国现实、中国风光的时代特色。但如何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仍需要每一个油画家锤炼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面对自然、面对景物时找到独特的表现方法。马建飞的油画风格不是从历史经典和教科书本中学来的,也不是追随某种已有的样式,在面对自然景色之时,他努力思考油画的表现手段,特别注重表现陕北的天光与高原大地的色彩与色泽。他紧紧抓住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特别在深秋之后到来年春临的时间段里,着重感受揣摩黄土高原特有的色调。在他的作品中,一种以暖褐色为主调的色彩谱系逐步形成,从远景的天际线开始到近景物象的塑造,他注意把握色调在画面中的统领作用,用冷暖相间的色彩布局形成画面的色彩空间,暖褐色的主调构成对画面的统领,从而使画面以色彩取胜,以色调感人。可以说,在描绘黄土高原的色彩意境这方面,马建飞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与此同时,马建飞还注重在表现中融合传统的绘画精神,这些年来他在写实性塑造的基础上更多加人了绘画的写意性,注重表现形象的意态。他现在使用的画笔几乎全是中国的毛笔,用毛笔饱蘸浓彩,在激情的支配下,以书写的方式塑造形象,使画面既具有色调色彩的统一性,又具有书写性的笔触和肌理,由此使得画面浑然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形成语言自身的生命力。实际上,黄河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他来说是综合性的滋养,信天游的高亢旋律、陕北秧歌的热烈场面、农村剪纸的单纯概括以及陕北民歌的悠远绵长,这些美学的因素都越来越多地融化在马建飞的艺术之中,使得他的造型方式和油画的品质散发出淳厚的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