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美术馆参观西班牙画家水粉作品。
早在2006年,北京、上海开始兴起艺术银行,主营业务就是艺术品租赁。这个起初就被业内人士“猛烈”讨论的话题,始终没有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然而近日,在苏州举办大型画展的半兮艺术三年前成交的一单大型书画租赁刚刚续约,让这个跨越十年的老话题,再次被提起。艺术品租赁到底有没有前景?还是依然“只是看上去很美”。
第一单项目成交被称“奇葩”
“我们之前做的一单书画租赁项目,对方刚刚又续约了。”告诉记者这个消息的,正是半兮艺术的王先生。2011年,在全国艺术品租赁悄无声息、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半兮艺术在上海正式涉足这个领域。“2011年公司开始做,2012年就成交了一单,承接了北京一金融机构一整栋大楼的艺术品租赁,而且是个大单,因为光是租赁费就有100多万。这也是里程碑式的一个项目。”王先生介绍说,从那时之后,2013年陆续也有一些业务上的咨询和成交,但规模都不大。
纵观从2006到2012年的艺术品租赁市场,开始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后来“偃旗息鼓”连“雷公”都不知去向。“几乎没有成交或者说就是没有成交。”王先生说,北京一家艺术品租赁公司在网站上打出服务是这样做的:向客户收50%的押金,年租金36%。“这样的条件,完全是不靠谱的,收了押金和租金,相当于客户已经付了这个作品的86%。以前租画,出租方怕承租人跑了,而现在是承租人怕出租人跑了,因为你收了这个作品86%的费用,已经是个不错的价格了,假如跑路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你说,这种方式会长久地经营下去吗?即便是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关于书画租赁就没有成交的。”
画家钱流在上海的画展现场,一位观众正在拍照。
然而半兮艺术为什么能成交?“我们只做金融机构,而且不收押金。”仅这一条,半兮艺术就被业界称为“奇葩”!“不收押金,也不担心对方跑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金融机构的原因,金融机构一般不轻易搬家,也不会轻易申请破产,而且金融机构内部的温度适合艺术品保存,安保条件也非常好。”王先生的介绍让人恍然大悟,他们对这个行业、这个领域分析得太仔细了。“不仔细分析不行,在做这些艺术品租赁的过程中,我们碰到过数不清的细节问题。”除了大型金融机构,也有中小型客户找上门,但是体量都不大,也就两三层楼面。王先生说,这种体量接了也不划算,因为服务成本太高,在租赁之前都要做整套的陈列图,整体陈列方案非常繁琐,时间跨度也特别大,反反复复地修改,实在劳心劳力。
细分到只做金融机构,收益就不仅仅局限在租赁费上了。承接了大型金融机构的半兮艺术,除了在机构内陈列画,还以租代售。“金融机构的客户容易续租,顶多是调整一些画,或者换换地方,而且有些画会被企业高管自己买回家,促进艺术品的流通。”
苏州也有意向,但“流产”了
艺术品租赁除了以租代售,还是一种展览方式、传播方式。既赚到租赁费,还能卖画,听上去很美,但为什么没有蓬勃发展呢?从流行之初,很多业内人士就不看好这种方式。时至今日,一些在艺术界、收藏界浸濡多年的专家,依然对此“不感冒”。
“艺术品租赁可以有,但没市场。”江苏爱涛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说。他在艺术品收藏界潜心多年,觉得艺术品租赁不是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因为我们公司是做艺术品拍卖的,不涉及租赁业务,我没有很深的研究,但以我多年在这个行业内的经验来看,艺术品租赁没有什么市场需求。”杨帆说,租画来挂不现实,基本还是靠买,花得起巨额租赁费的机构“不差钱”更买得起画,而且价值还会不断增长,不就是给公司赚钱吗?作为公司投资也是不错的。同时很多酒店也青睐挂一些有艺术性的装饰画,如果想挂真迹,完全可以请画家来画一画,以合作的形式引入艺术品。“租赁容易产生纠纷和扯皮的现象,比如说是不是真画谁来鉴定?挂了真画还的是假画怎么办?租赁的费用谁来界定?这些都是问题。”杨帆的看法得到了一些画家的认同,大型机构不差钱,高额的租赁费用租了画以后画的价格“水涨船高”自己只能“干瞪眼”,小型公司又不会花心思去挂名画,挂个复制品也行,而且安保等问题难以保证。
一名摄影记者在苏州博物馆 沈勤个展现场。
书画租赁难以成功除了上述现实问题,跟经济意识也有关系。今年上半年,苏州园区某高档购物中心就请苏州一画家租赁一批艺术品,用来进行空间装饰。因为该购物中心还未开业,所以租赁事宜一直在缓慢进行。然而三个月后,也就是前不久,该画家告诉记者,租赁业务“出征未捷身先死”,刚刚露出的苗头很快就熄灭了。为什么?画家说,艺术品销售有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价格就不稳定,没有标准的市场。再者苏州关于书画租赁方面,难以成型的原因还在于商家的经济意识比较薄弱。“开始很想提高艺术水准,一看要付很多租赁费就打退堂鼓了,可是又不甘心,嘴上说租赁,其实只想免费挂挂。”
艺术品租赁的前景“雾里看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行于国外的艺术品租赁传入国内后,面对的是悄无声息的局面。尽管半兮艺术成功地在2012年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开端,但近年少有接单的情况也令人一声叹息。
王先生不同意其他艺术家的反对意见。“我们租赁的不是名画,都是我们千挑万选的年轻人的作品。但是企业为什么要租而不是买,因为据我们所知,有些企业不能开支这笔钱,尤其是金融行业,对艺术品配置是严控的,因为艺术品很容易滋生腐败。而且名家的东西,安全性都难以保证,当然也有的是顾客指定知名画家,由我们来找,或者来定制。”尽管王先生一直潜心艺术品租赁这个领域,但他也坦然,这一行实在难做,不仅难做,而且少有经验可循。“之前,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研究生,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艺术品租赁的法律课题,这个课题不好写,但导师就让他写。他到处打电话问关于艺术租赁的事儿,就是找不到案例。可见这个市场有多苍白。”
王先生认为,这一行不是没有市场,只是市场太不完善。“要想做好这个租赁,必须先过法律关、再过物控关,当然还有价格关。就像我们做的那项租赁业务,关于画的价格也谈了很久。最后签了一个价格保护条款才做下来。因为画的价格里面的文章很多,比如说一幅画售价一万元,租赁费是12%,也就是1200元。但是假如请别人来一看,说这个画顶多值一千元,那问题不是大了吗?但是我们出租的画作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这里所有的画作都是排他性的,而且作者都活生生活着,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打电话询价,而且这个作者、画家,他们自己对外会有一个平均报价,我们的保证是,永远不会超过他的平均报价。这些画的作者都是青年艺术家,而且都健在,我甚至将电话号码都附上。”
价格永远是市场最敏感的话题。半兮艺术之所以做成,不仅是明码标价,而且在公开网络上都标注,标的是售价。“关于租赁,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条款多,能够精细到什么地方呢?精细到,假如租三年,价格是要略上浮的,因为艺术品的价格一直在涨,这一点顾客也能理解,也可以不涨,那么便为他们替换价格相同的画,这些细节我们都考虑到了。而且我们约定,在任何时间顾客都可以选择购买,同时还可以用租金抵扣售价。”
艺术品租赁到底有没有前景,似乎仅靠一个成功的案例无法证明,但有这样的实践结果,也给市场带来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