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进玉: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相关问题[图文]

时间 : 03-13 投稿人 : 杜鹃 点击 :

王进玉:谈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的相关问题

毫无疑问,艺术需要评论,也离不开评论。换句话说,有艺术的地方就一定有艺术评论。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种艺术是脱离了评论或者理论而自始至终单独存在着,都是同评论一起存在、发展和传播的。况且评论走到今天,其自身也早已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并发展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门必要的文艺样式。相应的,以评论为主要工作职责和使命的评论家自然也是文艺家队伍里所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一个角色和身份。而且在前不久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也对文艺评论,尤其是文艺批评给予了格外的强调,对其在当今文艺大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均做出了特别的论述和阐释。

但是在艺术与评论一同存在、发展和传播的现实过程中,尤其在我国当今艺坛,特别是在艺术与评论之间,艺术家与评论家之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不解,甚至矛盾和冲突,其中包括对概念的厘清方面,对角色的理解方面,以及对职责的界定方面,对工作目标与工作方向的认同方面,等等。那么就这些问题,笔者作为一位评论家,有责任对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甚至纠正和澄清。

首先要说的是,评论不等同于解读。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艺术家总希望评论家对其个人和作品,特别是对其创作的过程,以及作品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技法技巧等给予一个全面的、详细的论述和解说,或者希望,甚至苛求评论家最好能够把其当时创作的心态、精神体验、刹那间的思维感受,以及技法技巧中的细小变化等准确表达出来,呈现在评论文章里,似乎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充分地体会和领略到自己的不俗风采与高超技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评论家不是艺术家肚子里的蛔虫,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评论家也不一定恰巧就出现在他的跟前。评论家更不是复印机或者高倍放大镜,能够把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像复印或者放大东西一样原原本本地记录和超清晰地观察下来。我想即使是创作者本人,也很难将其准确地表述清楚。何况评论本身又不完全是解读,当然更不完全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技法技巧等方面的解读,只能说解读是评论的一个角度、一个层面或者一种思维下的一种方式方法。

是的,评论有许多角度和层面,也有许多思维和方式方法。这是由事物的多面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事物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决定的。而艺术作品属于事物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从创作过程,或者技法技巧等方面进行解读和评论,只是评论众多方式方法中的一种。说到这里,就会有人问到,那么还有哪些呢?当然有很多,比如对于一门艺术或者一件艺术作品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还可以从市场学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更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如此等等,其相对应的评论思维和方式方法自然也就有很多。而且每一个角度和层面,每一种思维和方式方法都是允许的,都是需要的,也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对于丰满事物形象、认清事物本身来说均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对待评论,包括对待评论家,我们不能将其单单地限制或者认定在某一种评论样式和评论风格上,因为评论有太多可供选择的角度和层面,而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认识。

而仅仅希望或者要求评论家单单就艺术作品的技法技巧等方面展开评论,对于艺术家来讲,无疑从中暴露出了其自身思想认识层面的缺乏,将自我的认识水平更多地停留在了形而下的“术”的层面,而对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却没有或者很少的触及和领悟。“术”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操作,主要表现在对工作完成的具体行动和方法上。而“道”是什么?是道理、规律、方向,是对事物总体、系统、全面性的把握,当然也包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发现、认知和理解,它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认识的高度上。众所周知,“术”需要在“道”的指导下来完成具体的实践,否则将会很容易导致“术”找不到规律,辨不明方向,看不清目的和本质。这一点反映在艺术家身上,则很容易导致其自身认识的浅薄,甚至会导致其走上创作的误区和歧途。这也是当今众多艺术家所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且由于思想认识层面的缺乏也导致了无形之中给了自己一个技工、匠人的身份扮演和角色定位,而自己却浑然不知,或者固化其中,不思改变。

当然这里并非在说“道”和“术”孰轻孰重的问题,其实它们都重要,都互相分不开,只是作为艺术家来讲,要清楚如何去认识、去平衡,去追求,去把握。而对于评论家来讲,绝不会仅仅就技法技巧层面进行重点且单一的评论,而不将其上升到思想认识的高度。因为评论家们知道,没有“道”的层面的发掘和论述,“术”是孤立的,是单薄的,甚至是没有太大价值和意义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组成,躯体的零部件就是所谓的“术”,而灵魂,包括精神、思想、意识等就是所谓的“道”。我们评论一个人,不能只关注他的躯体,这是外在的,还要关注他的道德、思想、性格等内在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认识全面,此人的形象才会饱满,才会富有生机,也才会构成一个完完整整的人。评论艺术作品也是,没有内涵、思想和意义等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工艺品,再美也是工艺品。而所谓内涵、思想和意义之类的东西,就需要评论家给予寻找、发现和挖掘,这也是评论家所格外注重的。

为什么呢?因为评论家和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所肩负的责任不一样,所传播的内容不一样。此外他们的思维方式、关注层面、评价标准、语言体系等也都不尽相同。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评论家的角色就像导航员,他所肩负的责任就是导航,他所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而这种信息更多地侧重在“道”的层面,即思想认识的高度上,以此来达到如“成教化、助人伦”等的目的。至于艺术家作品在本体,即“术”的层面所透露的信息,比如技法技巧的使用和其在传统里的来源出处、章法布局的运用和其对传统的借鉴吸收等,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其实是本应该掌握的,是没有必要太过说明和强调的,正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既然揽了瓷器活,就要有金刚钻,换句话说,既然做了艺术家,就要有掌握和运用传统技法技巧的能力和本事。而对于评论家来讲,除非艺术作品里的确有创新的、有研究价值的技法技巧,否则也实在没有必要给予大评特评。

这一点在书画界,在书画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众多传统型书画家作品里的技法技巧基本都是学习古人的,真传统半生不熟的有之,假传统压根不熟的亦有之;移花接木的有之,杂交混搭的亦有之;偷梁换柱的有之,坐井观天的亦有之;盲目创新的有之,亦步亦趋的亦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时候的确令评论家们哭笑不得,甚至不知如何是好。当然也不排除传统功力深厚,且在技法技巧上又有独到创新的,那个时候评论家们都是绝不含糊,且会认真予以评论,因为的确有东西可圈可点、可评可论。

而说到思维方面,评论家的思维,可以说是理性的,富有逻辑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而艺术家的思维则是感性的,带有主观性、跳跃性和片段性。这也是大多数艺术家之所以做不了评论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书画方面有心的朋友会发现,书画家们所谓的理论或者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是片段式的,而且他们的理论和评论观点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创作时的一些零星感悟,形成不了专业性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也不具备学术性的评论语言和评论文本,我们最常见的古今论著版本,如《××室随笔》,《××斋谈画》、《××画语录》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评论却并非如此,它们往往具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具有着评论的持续性和规律性,同时也具有着对艺术发展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说到关注层面和评价标准,前面也有过类似的阐述,也就是说评论家关注的多是在“道”的层面,多会在“道”的层面花费较大精力进行思考、研究、评论和阐释,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升认识、深化意义、丰富内涵等。评论家在评论艺术作品的时候,一般会站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同时还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给予一个准确的坐标定位,形成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作品形象。而艺术家因为受到专业技能的影响,则更多地将目光不自觉地关注在“术”的层面,试图尽可能地把技法技巧等艺术本体的东西表现和发挥到极致,并希望评论家能够给予有关此方面的更多注意和重视。

而至于语言体系方面的不同,则主要表现在,简单地讲,评论家的表述语言是严谨的,因此他们所建构的语言体系也是严谨的,且属于较为专业性的学术体系范畴。当然这是由其个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关注角度、评价标准等所综合影响和决定的。而艺术家的表述语言是随性的,因此他所构建的语言体系也是随性的、自由的,甚至没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当然这除了受其个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关注角度、评论标准等的影响和决定之外,还有其品格、性情、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虽然上面叙述了很多方面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最终的目标和方向。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都是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即为了艺术本身健康良性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艺术作品不断趋于完美、趋于经典的打造。可谓殊路同归,我想这也是艺术家和评论家最能够,也最应该达成共识的地方。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倘若把以上所叙述的真正理解清楚,也便解决和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惑大家的“艺术评论家是否首先要是个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是否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等等类似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艺术评论家不一定首先要是个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也不一定非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这完全取决于评论家评论艺术作品的角度和层面,即取决于他所选择的评论样式和评论风格。而艺术评论家首先要是个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等等类似观点,毫无疑问,是从对艺术作品技法技巧等本体层面的评论上来要求评论家的。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成立的。但倘若从其他角度和层面进行评论,并作为其一贯的评论样式和评论风格,那么则如刚才所说,艺术评论家不一定首先是个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也不一定非要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他只需要具备他那个专业或领域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即可。当然,对艺术有了解和熟悉,甚至掌握和精通,那自然也是有好处的,但不可做硬性规定和要求。(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美术评论家)

相关文章

  • 王非及其作品的否定性[图文]
    王非及其作品的否定性[图文]

    □ 郭晓川最近翻看陈明远所撰《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看到民国自由撰稿人的生存情况。当时的文化人纷纷办刊办报,很是兴盛。当时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属于中产阶级分子,北京大学教授,月薪很高,办的杂志《新青年》也是同仁杂志,不营利,不支付稿酬。但是大多数办杂志的人还是带有经营性质,如被国民党杀害于龙华监狱、鲁迅专门著文悼念的柔石,生前就从事过这一类性质的活动。此外,后来赫赫有名的创造社也是股份制性质的经...

    1618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丹麦王室全家福油画似恐怖片[图文]
    丹麦王室全家福油画似恐怖片[图文]

    丹麦王室全家福油画据外媒报道,丹麦王室最新版本的官方全家福,让人看了大吃一惊,有别于王室照片给人的阳光感及和谐感,此次丹麦王室发放的全家福看起来却黑暗感十足。虽然这幅全家福作品并未得到许多好评,但仍有专家认为其非常具有艺术感,是运用了17世纪荷兰画流行的光线及色彩,搭配在王室全家福上相当有趣。不过,此种艺术感大部分民众似乎无法体会,不少人看了直批像是恐怖电影的主角海报,也有人认为,这张全家福...

    14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方卫明:此生只为均陶醉[图文]
    方卫明:此生只为均陶醉[图文]

    宜兴前进窑遗址。秦笑语 摄(一)百年龙窑·薪火相传2017年9月的一天,几名前来宜兴均陶研究所交流的访客在制陶工的带领下,鱼贯步入厂区后院。当工人熟稔的拧开斑驳的挂锁,推开挂满蛛网的栅栏门时,众人不由得发出阵阵赞叹:只见一座雄伟的古窑依山而上,似卧龙匍匐于整个茅庵山南坡,这就是宜兴前进窑遗址。前进窑始建于清代晚期,兴盛于民国年间,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废弃。该窑头南尾北,依山而建,窑身内壁用...

    179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时代环境下的范扬艺术[图文]
    时代环境下的范扬艺术[图文]

    《蹴鞠图》50x96cm在当代艺术领域范扬先生是一位极其注重文化融合的画家,从中国艺术传统中吸收营养,以东方的韵,融汇和消化西方的形与色,透出一种鲜活生动的韵味和气势,使人观之心灵洁净、通体舒畅。认识范扬的人都知道,风趣中带点幽默,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给人的感觉更像一名“老顽童”,毫无做作之态,整个人充满了对艺术和生活的热情。范扬先生不仅是热爱艺术,更有一份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心,20...

    98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孔子美术馆副馆长郑奎飞油画作品《孔子像》引众人热议关注[图文]
    孔子美术馆副馆长郑奎飞油画作品《孔子像》引众人热议关注[图文]

    在全国各地纪念孔子诞辰日之际,孔子美术馆副馆长郑奎飞的油画作品《孔子像》,引起了众人的热议和关注,人们通过郑奎飞的油画来认识孔子不为人知的一面,郑奎飞的油画有抽象绘画的记忆,又有幻想的高超境界,更重要的有中国国画的灵动性的具象。郑奎飞的油画可以带人进入立体感,甚至进入三体,或者说可以引导人类进入元宇宙的世界。 一个有生命力的、有灵魂的作品必然要有先天一炁,如果不是,作品就失去了精神力量。难能可贵的...

    85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颠覆物理法则 冲向迷幻天堂——​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三维埃舍尔[图文]
    颠覆物理法则 冲向迷幻天堂——​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三维埃舍尔[图文]

    《观景楼》 石版画 1958 年他难以被归类,甚至艺术史也曾刻意将其遗忘。但他的作品影响了众多科学家、音乐人、导演...还有今天的游戏。他是荷兰版画大师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此刻,即使你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你也一定见过他的作品,或者看过受他影响的电影,又或者是着迷过那款名叫《纪念碑谷》的游戏。《观景楼》是埃舍尔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眼看...

    28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花开百姓家一一简论周合国书法艺术[图文]
    花开百姓家一一简论周合国书法艺术[图文]

    几年前,周合国同志发起成立中国新闻界书法家协会,他的请示报告立即得到了中国记协田主席的批示。他邀请我参加筹备工作,我们因书法结缘相识。说起书法,周合国说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的智慧之花,能把书法这朵不败之花开遍千家万户百姓家是他努力的方向,为人民而书是他追求的书法创作目标。周合国对书法有独特的看法,他说书法不单单是书写,更是以书写汉字的方式来展现一种艺术,表达一种情怀,要写出自然美,写出...

    15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小满雀来全 ——李人毅·节气如歌诗书画[图文]
    小满雀来全 ——李人毅·节气如歌诗书画[图文]

    导语:到了小满,东北气候温和湿润,绿树成荫,芳草遍野,是各种昆虫的繁殖季节,给鸟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特别是山雀,不远万里从遥远的南方栖息地飞回北方,开始产孵哺育后代。这时候,到处是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俗语所说的“小满雀来全”,就是针对这一物候现象的感言。在东北黑龙江省一带,小满时节才开始插秧。本诗前四句是对故乡小满时节景情的描写,后四句是对学子生涯的回忆。作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1739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著名山水画家徐保周作品鉴赏[图文]
    著名山水画家徐保周作品鉴赏[图文]

    徐保周,著名山水画家,中国国家民俗协会桂林分会副会长、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桂林书画协会会员、桂山画院理事、一级美术师。1953年出生于山东,现居广西桂林。多年来,徐保周潜心研究书画艺术,走遍大江南北。在游历中,徐保周常常触景生情,提笔写生作画,注重实景与绘画艺术的融合。其绘画主攻山水,注重传统、勇于创新、功底扎实、面貌多样。徐保周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中获得大奖:1996年,荣获广空后勤总...

    132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图文]
    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图文]

    齐白石 篆书 五言联原标题:当代书法的精神境界与风尚引领(文艺新亮点)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其不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象征,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与书体的演进中,愈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在内涵上还融会了儒、释、道等传统哲学及美学思想,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今天,书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同样担当着重...

    32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秋收图》:周思聪和她笔下的彝族女子[图文]
    《秋收图》:周思聪和她笔下的彝族女子[图文]

    周思聪 秋收图镜心 设色纸本1989年作 钤印:周、思题识:蛇年惊蛰日,思聪。鉴藏印:微米楼珍藏印本幅冯其庸(1924-2017)题:凉山秋收图。杜滋龄(b.1941)题:思聪人物画几经探索求变,终得笔墨之清静淡雅,人物造型单纯又富内含。此图是我见思聪大作之精彩之佳作。乙酉(2005年)夏月,杜滋龄。40.5×242 cm1981年5月,周思聪到四川大凉山访问写生。天赐良机,她...

    189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来看文徵明与王宠的“高考”履历[图文]
    来看文徵明与王宠的“高考”履历[图文]

    上海博物馆正在进行“遗我双鲤鱼:明代吴门书画家手札精品展”以信件的方式讲述了苏州文人的生活方式,手札展中出现的文徵明与王宠之间还有一段赠画之谊:大雪中王宠出佳纸索画,文徵明于是乘兴作《关山积雪图》,历五年而成——这份深情厚谊包裹着的其实是失意者的不忿不甘。翻看他们俩的“高考”履历,你会发现,文徵明与王宠就是一对屡试不中的师徒。单就科举应试能力而言——《关山积雪图》或是一位“我心已死”的学渣端给另一...

    180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新时代精神图景·张伟觉圣[图文]
    新时代精神图景·张伟觉圣[图文]

    张伟觉圣,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五台山佛教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央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7至2009就读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刘大为人物画课题班。曾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北京民族大学美...

    42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收藏与推荐——画家魏振选作品欣赏[图文]
    收藏与推荐——画家魏振选作品欣赏[图文]

    魏振选,1966年生于西安临潼。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家。作品《有书可读享世间福》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精品展;作品《高山幽韵》、《孔子奇遇》、《复活点兵团》分别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秦始皇陵博物院收藏。平生以水墨书写心中理想之境。魏振选的水墨世界文/阮班超品读魏振选先生的作品,已有十多年的时日了,然而却常常是每见弥...

    160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马昍旼:远观近瞧“读”油画[图文]
    马昍旼:远观近瞧“读”油画[图文]

    图/文作者:华夏收藏网 马昍旼欧洲绘画,历史悠久,风格、流派纷杂,异彩纷呈。它不仅仅是一个画种、一种技法、一种审美,它更加呈现出了西方文明不同于我们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宇宙观、宗教观念等等诸多差异。那么,应该如何去看待、去欣赏这一外来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它的背后,究竟有哪些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画”的塑造、表现形式与宿求?这幅画作是我在去年参观“十艺节欧美经典美术大展”时所拍摄。...

    310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