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中见沉稳,畅达中具雄强……”这是中国书法界权威专家对林中阳书法作品的高度评价。去年五一节前夕,这位来自西部大漠的中国当代书法家作品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举行,几百幅风格独特的书法精品强烈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一片赞扬声中,装着儒雅、举止谦和的林先生一时成为首都新闻的焦点。
专访他是在京城北部“金榜园”林先生的书房里,一边欣赏他的作品一边交谈,从西部大漠到京城人文,从习书之道到为人之本……聊着,听着,观察着,不知不觉走近了个性鲜明的书法家的艺术生活和内心世界。
剑中堂
一、 笨鸟先飞
从“大跃进”开始的前一年,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汇的甘肃省民勤县出生了一个孩子,父亲为他取名周生香,取意于“蓝田暖玉生香”之句。而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家乡的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的现实背景,并没有给取了诗意名字的孩子太多的鲜花和雨露,尤其在他少年时代留下了的饥饿感,是他一辈子心头抹不去的阴霾。也许这就是他后来把名字改为林中阳的内因。]
童年的林中阳兴趣写字,大概与他的遗传基因有关。当时家境贫困,迷上习字的他常常为了买不起三分钱一支的铅笔而伤心,五分钱的作业本总是正面写了反面写,甚至封面也不空下。再不然,他索性以沙地为纸,以手作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略无停息”,并在这种独特的习字中找到“如锥画沙的感觉”
他最忘不了小学田老师对他的启蒙。每次批改大楷作业,田老师对他特别严格,总在页边留下几个工整的大字供他比照着练习。随着岁月的推移,他愈发体会到田老师的用心,那是在贫瘠的乡土上催生艺术嫩芽的甘霖呵。
及至读中学说,他写的《笨鸟先飞》的作文得到老师很高的评价。他回忆说,当时自己学习基础较差,要想跻身前列就要比别人更勤奋更吃苦。这种认识正是成就他日后发展的基石。
在恢复高考制度的那一年,他考上了省内一所医学类专科学校。在学校图书馆他第一次看到了《柳公权书法字帖》,真是如获至宝,从此他在习字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功课再紧,每日总要临帖百余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写字名声渐渐再校内外不胫而走,慕名找他写字者日众。毕业留校后,为了给一些爱好书法的师生辅导,他特意自费编写了两本近20万字的书法讲义。
正是为了编写《讲义》,他比较系统涉猎了古今有关书法方面的书刊资料,也阅读了大量古典名著,感性的积累加上理性的学习,使他对中国书法的人士产生了新的飞跃。不久,林中阳被调到武威市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书法创作和艺术普及工作。迈进书法艺术的专业殿堂的他,一路并不都是春风和鲜花,更多遭遇的泥泞和荆棘是对他艺术追求和信念的试炼。他记住了父亲留给他的一句格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业有专攻
当时,武威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条件还比较差,但对于来自腾格里沙漠边的林中阳来说,那已是一个专业进修的奢侈环境了。在武威的日子里,他与书法朝夕相伴,潜心习练,几近沉迷。无论楷书、隶书、草书或是大篆,他都认真习练,并在比较中深化多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识。他还利用假期或出差的机会,访名山顾大川,甚至跑遍全区109个乡镇,一路拓碑临帖,一路走笔留墨,眼界为之大开,笔功亦为之长进。
在同事的眼里,他是一位爱好书法的学子,又是一位又责任心的辅导老师。在群艺馆工作期间,他先后组织了10期书法培训班,培训学员450多人;由他编写的《书法初步》、《钢笔书法向导》等教材在书法爱好者中广为流传。他还创办了少儿业余艺术学校,学员达242人,其中有43人已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由于他的工作成绩和突出的专业成果,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省教委等部门授予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与此同时,社会各个方面的赞扬声、邀请信、荣誉称号以及聘书纷至沓来,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
然而,学有所成的林中阳并没有乱了方寸。他记住父亲的教诲:“认真专心做事,不能心猿意马。”十几年来他守着书法这条道,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业有专攻”,追求“厚积薄发”,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铺就了一条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道路。
临张迁
跋涉在这条道上的他难免有歇一歇的念头。每当这时,他眼前便会浮现母亲那憔悴而慈祥的脸庞和那饱含期盼的目光。他别无选择,功亏一篑的结果不属于有着西部大漠性格的他。当时他正处在一个选择的岔路口。选择就意味着舍弃,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
1996年春,林中阳毅然辞去群艺馆的铁饭碗,带着理想和追求前往古城西安,受聘担任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他把精力投入道对西安碑林的研究中,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每次去碑林都是一大早进去,晚上关门时才最后一个离开;饿了,吃一点随身带的干粮;累了,就坐在碑前边休息边研究;回到住地,总要先把收集的资料整理好了才休息。那时,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有多幅力作获奖。
春去秋来,一晃六年过去,古城留给他的是碑林刻石般的印象。那是他在书法道路上由感性认识上升道理性认识的关键时期,他真正认识到“厚积薄发”的涵义。他说“厚积”不仅是对书法技艺、书法传统、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积淀,更有做人方面的修养;“薄发”则是一种最精到的表现,这种表现虽然是有形的,但蕴涵在笔墨之中的精神却是书法家内心深处的东西。
滕王阁序
三、真诚为本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艺术修养,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开始了已义务书法服务为主的“长征之旅”,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墨影。
1996年冬,他在定西农村为群众义务写字,天下大雪,回不了家,就在农家的土炕上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大年夜。年初一,他又赶往边远的部队为战士们写字,还毫无保留的把书画装裱技术传授给即将复员的战士们。在河西,他得知一位小学生喜爱书法,但是家里太穷买不起纸笔,他把身上所带的旅费300元全部留给了孩子,自己却饿着肚子返回。2002年7月,他在银川举行书法巡展,把义卖的10万元全部捐赠给宁夏“希望工程”。同年4月,他在举办个人书法展中把价值30万元的10幅作品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
林中阳深知,中国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只有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有所作为。同样,书法作品也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有真正的价值,才会流存长久。古人云:“凡书,趣之隽,味之永者。不在点画之功,而在风神之高,而风神之高,在于人品之高。”书法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书法的真功恰在书法之外。这些业内的至理名言已经深深地印在林中阳地心里。无论他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高度,他都坚持“已德感人,已字服人,真诚待人”这一原则。
正是持守着这个根本,林中阳三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了如今的收获。他的作品楷、行、隶、篆诸体兼备,其楷书既具颜筋柳骨之功底,又有率意天真的意趣;其隶书,深得汉碑之精髓;其篆书,线条凝练古拙,浑穆自然,时出奇趣;其行书,讲究法度与文气得开合,既有王逸少的随意和率真,又有米黄的洒脱与从容。观赏林中阳的作如登群山峰峦,如观长河波涛,似纵马驰骋于大漠草原,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有慈悲心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林中阳从古城西安来到北京。他希望用自己饱浸心血的笔,在人文荟萃的首都书写大漠人的性格;他期待以三十多年积淀的才华,在国际大都市里进一步验证追求者的心迹。
2001年他作为全国书法家唯一代表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世纪中日民间友好宣言发表大会。同年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他的行书长卷《七律 长征》、草书《沁园春 雪》等二十余幅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收藏;有多幅力作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友人;并有百余幅作品被外国和港台地区的收藏家所收藏。他还应邀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福建清源山、略阳灵岩寺、北京地坛公园等地题字刻石。2002年4月,他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举行,这石他踏入书法艺术道路以来最辉煌的时刻,他的书法作品得到首都书法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在开幕致辞中称赞林中阳的书法:大气磅礴,风流洒脱,章法严谨,结体优美;认为其作品是他生命的写照、人格的显现和人生的追求的折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的评价中肯入里;林中阳的书法大气磅礴,给人以震撼。他长于学习,精于领悟,把故乡大漠人的豪情、长河落日的美景化作墨海波涛,把时代的审美融入笔端,因而他的作品厚重雄强,洋洋洒洒,纵横跌宕,书人合一,个性鲜明。显而易见,其人其作品是成功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常青树上又一颗可採品可资咀嚼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