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我所画,物立我心,物我同一,相由心生,世间一切吾心既是,禅相画我有五法概括为之;
物象写实、虚拟呈现,
画而不赋、赋而不显,
以意写境、虚静空灵,
置位为中、四方相守,
心物一元、一点见禅,
将“物象写实、虚拟呈现,画而不赋、赋而不显”列为首要之法,。“五法”的几个方面则是达到“一点见禅处处显现”的必要条件。
写实画物、虚拟呈现
是指作品中刻画的物象具有一种生动的写实造型于富有生命力的笔墨趣味。虚拟用来表示画者的主观愿望或假想,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物像,所说的是一个条件,不一定是事物的表象,或与写实物象相反的,表现出物象背后的东西,是主观愿望或某种强烈情感,而不是客观物象的实际。
首先是用物体的写实手法扩大到品评画物之外的意境,乃至画外多点上的表白,说是不是、说不是即是。绘画形式的画内与画外的联系因素,虚拟与写实的自然气韵结合,墨者的内修于外练的状态。
画而不赋、赋而不显
天人一物,内外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在艺术表现上讲究天趣为上“以己度物,以类度类”,用隐喻、论证、想象、类比等形式构成一种物我同一、物我交感、互生互感甚至物我两忘,是一种引玉入砖,带有某种不确定性、随机性,所描绘的物象是不定义的也就不能赋予它定义的文词和主观解说。如;画一个老者在看经书,提款就不能写“老者读经”或者“观经图”,那就要写画面里没有画出来的而又与画面相吻合的,比如;禅悟、观心、净心等等。直观于画面上物象的文词表白都是不可以的,文词表白只能是物象以外、画外之音的填补和隐喻,而不是画面上直观的解答、赋词、看图识字。
以意写境、虚静空灵
中国的水墨画是减法、是概括,古人说;以神写形、神形兼备,神;指的是物象内在的神韵来体现出物象结构的趣味性,简练和概括使之画面产生出妙趣和韵味。何为“以意写境”意有心发,心由意转,意在笔先,境由心出,画境先立意,立意在于心,心静则定神,才能出神入画,忘物忘我,心与物冥。精简极致、概括无限,是物无相、是相无物,所有物象的相互关系的连接都是概括的符号相连于心、意、境的表达。虚静、空灵;静则无,无则有;有是有于那静中之物的内纯,画而不是画那眼中之物的外形,是那物存在于不存在时候状态的境现,而不是那现实景象的再现。国画是以物像写心,不在乎笔墨的表现,如在乎画物与笔墨的表象,便失去了心的体意,笔从心起,心出笔动,纸现一境,不是纸现一物,便是自己的修心之道。画者不注意自身的修心妄谈能画出好的作品吗?,即使画出一幅画了,那也只是自然的描红与考备。心由意转,意随笔行,心平气顺,心无挂碍,合其精、气、神调和心、意、境神会贯通才能体现虚静、空灵的境意。
置位为中、四方相守
视觉的冲击力是来自于前方的中心点的部位,一幅画的冲击力不是你在纸上画多少东西为准的,是你画中的位置的选定与物象的概括所产生的冲击力,心是无具象的,要用有写实的具象的物来代替心像作为符号,表达心境的呈现,心像的物符是概括精简的是物非物的成像,置位于中是正常视觉观察事物的形式,当眼观于中时,余光会自然的流向四方感受中与四方的连接。心像的体现在于中,四方的物符只是衬托相守不可忽视,画东西与不画东西都一样,留白与不留白都是一样的,画物而无相,画相而无物,留白之处既是最好的画物得相的画境。当你高度概括的物象置位于中的时候,也就简练了整个画面的外观的复杂性,画者不累于手也不累于心,随遇而安观者自得。
心物一元、一点见禅
心物一元于内外一理,物我同存,物我即空,万物有灵互通互生,不患于眼、内观于心,心有物印、物有心意,相由心生,佻然于纸上,一点见禅处处呈现。
2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的体悟总结,在我的创作和研习当中这“五法”指导着我的创作思路不断地开阔,绘画的风格不断地完善。我主要是以历代的禅家的禅学理论作为我创作的源泉和背景,以儒、释、道的思想体系和参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有;
一、“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月普现一切水,千江有水千江月。
雪鸿禅意画:一花一世界
二、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雪鸿禅意画:上善若水
三、自成天
古人云;异常天象是约束皇权的定律,只要有异常天象,历代皇帝都会改诏书,大赦天下等。在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主流认识是;天文变异是因人事而至,并且预兆着新的社会变动……。自成天象;是要有自信、自能、自觉、自悟、而大觉大彻之态,便自大成。
四、作品《谷神》
有感于老子的《道德经》一文而作,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雪鸿禅意画:万法归一
五、作品《万法归一》;
有感于著名的禅宗公案《碧岩录》: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一布衫,重七斤八两。“万法归一 ”表示各种现象都是夲体所生,而且会还原为唯一的本体 。此即禅,禅法简要,贵在直指.赵州的回答,意在断灭学人的有无妄想,有归于空,空归于有,空有一体,才是省悟的世界。
宇宙万象互为缘起,又各住自位,呈现各自的生命状态.正所谓"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
雪鸿禅意画:复
六、作品《复》
有感于陶渊明一文《归去来兮》有感而作,创作之中二度创作于认识上的心像的表白后取名为《复》,(周易)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的心,就是化生万物,化生万物就是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这幅画又使人联想到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枯山水以石块表示山,以白沙表示水,其中沒有任何生命的东西日本人是要在枯中见寂,即为“死寂”。而中国人要在枯中见活,苏东坡(枯木图)的两句诗:“窥观尽 得物外趣,移向纸上无毫差”。
雪鸿禅意画:逍遥游
七、作品《逍遥游》
看庄子《逍遥游》一文有感而发;以写实的芦苇作画面的整体烘托形式阐述对文章的理解于内心的修承。
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利,思想修养臻zhen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八、作品《佛心印》
佛心即众生本具之真心,为大觉之妙体;此心决定不改,如世间之印契,故称为印。禅宗之旨在显现佛心印,开觉佛凡不二之理,故又称佛心宗。达摩所传授的佛法;以心印心的法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九、作品《禅心》
我引用了写实的一块石头来隐喻本心于灵性,古人云;“石竹当花”,精神得到升华。
雪鸿禅意画:云收一色真
十、作品《云收一色真》
这幅画我用写实的物象、虚拟的空间,物象与空间的从组来阐述天、地、人的一体同和;雨霁长空静,云收一色真。
雪鸿艺术简介:
雪鸿,本名张学洪,字雪鸿、号一画堂主、芦花道人。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藏家画院院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职业画家。1961年生,祖籍江苏徐州睢宁县、洪泽湖畔泗洪县人,1986年毕业于江苏省文艺学院,现任宋庄(北京)禅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少年书画院院长、中国老年学会养生专家委员会专家,2004年定居北京。
雪鸿作为中国禅意画的最重要的代表,主张“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境界,主研“意象画”“禅宗画”以“儒、释、道”的思想理念融会贯通与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工山水,兼擅人物花鸟。本人既有豁达洒脱,虚静恬淡的精神气质,又有自由奔放的艺术想象力,作品苍茫浑然中呈现出一片虚静空灵的意境。
雪鸿禅意画:倏忽浑初
十一、作品《倏忽浑初》
这幅作品的创作前是看了庄子的一篇《浑沌之死》有感而作,为什么倏与忽日开混沌一窍,七窍全开则死?七窍代指人的感官七窍。东西两方来的倏与忽,自以为有了“窍”才能认知感受事物,而且肯定这种感官认识的准确性,于是日掘其一窍,七日后混沌因俱全“人的”感官认知能力而死去,寓意着人所感官的认知和现实世界的本真是断离的,即绝圣弃智,离知抱朴,顺从自然,不盲目向外找寻,忘却而纯朴,游戏于有无之间。
十二、作品《道冲》
看老子《道德经》一文有感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冲”还能虚而不满,同时还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并且还可以把“冲”当成“中”字来解释,则又是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中庸”之道!
雪鸿禅意画:坐卧心
十三、作品《坐卧心》
清闲无事 坐卧随心。坐之道者,行往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随遇而安。
雪鸿禅意画:禅宗三境
十四、作品《禅宗三境》;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是要人们看远,看远才能览物于胸做到胸有成竹。第二境是要看透,看透才能隔洞观火不在其中。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第三境是要看淡,看淡才能超然物外不被物欲所困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