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于洋:师传的诤言

时间 : 03-07 投稿人 : 猕猴 点击 :

一九二三年,二十七岁的潘天寿在沪任教于上海 美专,经老友诸闻韵的介绍,与年近八旬的吴昌硕相识。谈诗论画间,缶老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阿寿激赏不已,向来很少评价他人诗文书画的吴昌硕对于潘天寿画 作以“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篆书集联相评。一次,潘天寿画成了一幅自己较为满意的山水画,拿去给吴昌硕看,吴看后“仍旧只是说好”,但当晚 写就一首长古“读阿寿山水障子”,次日早晨托诸闻韵交予潘天寿。诗中既有“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的夸赞,更 有末段“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的担忧与指点。

在距吴、潘那段伟大的忘年之交和师生之谊整整 九十年后的今天,那个两代画坛宗师的“交接”时刻,连同那段诗意的诫语已成近代画史上的公案。潘天寿在回忆中这样评述缶翁的点拨,“诗里的内容,可说与平 时不同,诫勉重于褒奖。在此也知道昌硕先生对于研究学术的态度,极重循序渐进,不主张冒险速成。”接着他提到了吴昌硕对他的劝诫:“我在年轻的时候,便很 喜欢国画;但每自以为天分不差,常常凭着不拘束的性情,和由个人的兴趣出发,横涂直抹,如野马奔驰,不受缰勒。对于古人的‘重功夫、严法则’的主张,特别 加以轻视。这自然是一大缺点。昌硕先生知道我的缺点……深深地为我的绘画‘行不由径’而发愁。”由此,潘天寿也切身体会到人格修养与绘画创作的关系,以及 文人画在收与放、自由与自觉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自身的艺术方向,由青年时代信马由缰的肆意挥洒,逐渐收敛而向严谨与深邃发展。在那次会面四年之后,吴 昌硕因中风去世,而其后潘天寿每次面对诗书画之承传与拓进的问题,便会想到吴昌硕对他说过的话:“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他在创作和思考中逐渐 解决了“行不由径”的问题,又延续了一直以来的雄浑霸悍之气,遵循“有常必有变”的思想,取诸家之长,遂成自家之体。

当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和自己的关系时,认为那是“一种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真有不可语言形容之概”。而吴对潘的劝诫,既超越了老师对于弟子的威严训教,亦远不止于经验主义的劝告,而是建立在 相投、相知、相护的师友情谊之上的参透与提携,同时更预示着文人画承传方式在近、现代交接之际的一股变革潜流。继吴昌硕之后,潘天寿延续了缶翁对于晚辈的 爱护和劝诫之心,同时于传统文人画的传授,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私塾式传袭方式,进一步转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立体化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在这一层面,他 细致总结文人画在笔墨、章法和教学中临摹、写生与创作的规律,还自编《中国绘画史》,将理论研究和文人思想的养成引入教学,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画学体系的 形成。

潘天寿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 期,从任教国立杭州艺专、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教授,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赴重庆就任国立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的艺术创 作一直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相连。在一九六一年四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上的发言中,他提出:“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中国画的学校教 育是近四五十年的事情,历史不长,其间又因战乱等社会原因,常受到干扰,以致中断。”在次年的全国美术教学会议上他进一步说:“过去的师徒传授,老先生讲 得少,学生靠眼看心记,自己领会。悟性好的就进步快,悟性差的就出不了山。”他的老师经亨颐、李叔同当年就是通过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一代艺术学 子的思想与人格,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潘天寿也是以同样的态度和为师之道,濡染塑造了一大批画坛后学。

在潘天寿的学生中,当代写意花鸟画名家张立辰 曾谈起受到潘先生教诲的一段经历。六十年代初,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潘天寿路过教室,看到班里的学生张立辰效仿自己的风格尝试画的指画后,指出这 位当时二十几岁、在班上年纪最小的弟子“火候未到”,并明确提出不鼓励班里同学在初学中国画的阶段创作指画,要先把基础夯实打牢。显然,青年时代的张立辰 画指画正是受到潘先生的影响,年轻时当笔墨功夫还未到一定水平时,常会急于挑战有更大难度的指画;而潘先生对张立辰给出的劝诫,又与潘在同样年纪时受到吴 昌硕“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的忠告何其相似!“师心而不蹈迹”,潘天寿所提出的“学高不学低”“从规律入手,不要从技术入手”“士先识器而后 文艺”等画学观念和教育理念,都使张立辰受益匪浅。当时的张立辰也正是得到了潘先生及时劝告,苦习笔墨悟得精髓,在锤炼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又从后来的指画 创作中体会到指画和笔画之间深层的关系,而指画与笔画的互参、互补也丰富了他的笔墨内涵与表现力,终成为文人写意花鸟艺术体系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并在中央 美术学院及各高研班的教学中,延续着对学生在画道中严格相守、在生活中温和相待的为师之道。

师道诤言,良药虽苦口却犹如棒喝,逆耳忠言更 令人顿悟进阶,受益终身。恰到好处、直指迷津的一句点拨,总能起到积极而巨大的效力。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特点,与传统画论一样,是寓兴点评式 的、暗示性的、含蓄诗意的,但却包含着深刻、精准的指导意见,充满着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爱护与关切之情。从某种角度上,这种教育理念是精英性的,敏锐聪 慧的学生,会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中很快确定自身前行的方向;而从另一种角度上,这种教育又是具有针对性的、点对点式的、因人而异的,建立在相互深入了解的基 础上,带着师生间的默契,更暗含着人格上的垂范。

回头反思我们今天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创作的传授 方式,在很多时候缺少的正是那一句似轻实重的诤言。集体主义的、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那种相对冰冷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规条和要求,可能会在很大 程度上抹杀那些具有天赋的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在师生人数比相较二三十年前严重下降、教师必须面对粗放式地“带”学生的境况下,又很难逐一指出每个学生 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扫清进步之路上的障碍。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即便是老师出于爱护与责任的耳提面命,如果逢遇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抱以短视的功利主义诉 求而无法理解、接受,这种劝诫也无法获得有效的回应。毕竟,好的教育也是需要默契的,师生情谊确是缘分,因此好的教育与时代有关,又常常超越了时代,成为 这一“传统”的新内容。

师传的诤言,至今日已濒“失传”。无疑,传统 教育理念与样式的深化不能止于形式的因袭,更重要的是扬其风骨、得其神髓,真正在创作、教学与生活中言传身教、因材施教。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兼得传统师 徒传授和现代学院教育的优长,既符合当下的社会节奏与文化语境,又有春风化雨的心灵映照,仍是今天的中国美术教育在每个具体环节中亟待深入的课题。

相关文章

  •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图文]
    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图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全民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日下一个名词“紫砂文化”在越来越多地被各大媒体、业界内外频繁提起。与在不同场合被提起的高频率、大范围相比,与这个名词被各界人士的耳熟能详相比,这个名词的真正含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少厘清。同时,又有另一个名词,多次被业内人士说起—“文化紫砂”。那么,“紫砂文化”与“文化紫砂”,这二者在各自的概念表述中有哪些差异,二者的关...

    144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读林尔的印[图文]
    读林尔的印[图文]

    释文游侠多少年释文佛像印(一)500年明清流派篆刻,使方寸印面演化为文人主动追求篆刻美的舞台,其间创作理念有三变:一是宗法汉式,使汉印成为篆刻艺术的典型样式及审美基础;二是印从书出,这种创作理念从邓石如到吴昌硕的篆刻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而拓展了单一的宗法汉式;再一个理念就是印外求印,在赵之谦、黄士陵的作品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以此三种理念来解读林尔的篆刻,宗法汉式是其潜在的基础,使他的篆刻在多方取...

    802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笔精墨妙:读王殿辰的国画艺术[图文]
    笔精墨妙:读王殿辰的国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历】王殿辰,男,汉族1954年生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画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参展画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铁岭水墨画院业务院长。中国画《关东秋月》获新亚殴大陆桥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收藏,中国画《深秋》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画展优秀奖。中国画《秋实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00年全国书画展,作品被孔子研究会收藏。中国画《酣秋...

    932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徐艺乙谈手工艺的前世今生:手是造物主的奇迹[图文]
    徐艺乙谈手工艺的前世今生:手是造物主的奇迹[图文]

    2016年5月14日,由观澜湖集团、商界传媒集团及中华手工杂志社发起的“国匠荣耀 · 手工艺创新盛会”在东莞观澜湖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众多专家及手工艺人济济一堂。从事民间手工艺研究42年的徐艺乙教授上台发言。徐艺乙教授: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的老朋友,有的已经打招呼,有的还没来得及打招呼。所以敬请各位原谅,人老眼花,总有看不清楚的时候。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先跟大家说...

    14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党旗飘飘”七一专辑:王华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党旗飘飘”七一专辑:王华艺术作品欣赏[图文]

    王华艺术简历王华,女,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北京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擅长写意花鸟、工笔花鸟、青绿山水画。作品以传统笔墨功力与当代鲜明的审美元素完美融合,构图含蓄严谨,用墨浓而不痴,淡而不糊,湿而不浊,干而不涩。赋予中国画唯美主义显著特征,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高品质,形成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

    156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莫奈的烟囱[图文]
    莫奈的烟囱[图文]

    沈语冰先生在《大烟囱的尴尬》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印象派的一般问题是如何表现现代城市生活和小资生活,那么莫奈的问题就成为如何协调现代工业的符号——大烟囱与欧洲风景画的主要惯例。”因此,面对不同于前辈们的“更加凸显,更加严重的现代工业问题”,莫奈利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既保持了写实,也回避掉了那个大烟囱”。例如,画家通过“换一个角度,采用更好的时间段,光线更加明亮,并且采用了更好的视角”,便很好地起到了...

    247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新朦胧主义:一种呼之欲出的东方美学[图文]
    新朦胧主义:一种呼之欲出的东方美学[图文]

    得益于目前正在湖州美术馆展出的“象外之象——新朦胧主义专题展”的举办,让我们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新朦胧主义。此次专题展览中的17位中国艺术家的52件作品,既展现了“新朦胧主义”的理想之作,亦展现了与“新朦胧主义”同行者的不同语言和视觉维度的佳构。贯穿于这些作品之中的,皆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创作性转换,无论是空静、虚淡,还是雄强、崇高,皆极富有空间的张力:这些作品更像是连续...

    286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夏季展窥探英国艺术困境[图文]
    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夏季展窥探英国艺术困境[图文]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近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夏季展。根据介绍,展览展出超过1500件作品,汇集包括翠西·艾敏、安东尼·葛姆雷在内的不少知名艺术家。然而,在《卫报》评论员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看来,相比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2018年的颠覆性策展,此次夏季展充满了一堆乏味而肤浅的作品。“这个展览是如今英国整个国家的艺术所面临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这场糟糕的展览上,我看...

    524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晋代东林寺乞米铭文陶罐赏[图文]
    晋代东林寺乞米铭文陶罐赏[图文]

    “东林寺乞米”铭文陶罐江西李训刚据《九江党史大事记记载》:1975年4月,在九江钢铁厂基建施工中发掘出珍贵陶罐一件,腹上部阴刻行书“东林寺乞米”五字。该罐高19.1厘米,口径12.9厘米,底径12.4厘米。盘口,短颈,肩部饰对称双系,鼓腹,平底,通体饰戳印方格纹,胎体深灰色。此罐的珍贵之处就体现在陶罐上的“东林寺乞米”这...

    1321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隐括众长,形神兼夺 —— 著名画家李治作品欣赏[图文]
    隐括众长,形神兼夺 —— 著名画家李治作品欣赏[图文]

    李治先生祖籍山东,浙江杭州人士。许是这个原因使他形成了融齐鲁大汉的豪爽与江浙文人的雅致为一体的独特画风。作品一望可知经过中国传统画的长期浸润和锤炼,工笔与写意的基本功均非常扎实;同时也受过西方油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造型、光线、色彩上都有颇深的造诣。毫不夸张地说,李先生的画通古今之变,集南北所长,融中西之美,独树一帜。李治先生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师从著名画家宋涤。现任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九三...

    21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现代科技介入陶瓷文化[图文]
    当现代科技介入陶瓷文化[图文]

    汉风·列传系列(陶艺) 黄山大地以其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用泥土滋养万物;上天以其好生之德的人文情怀,用火种带来光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人类在不经意间发现:经过火的洗礼,脚下的泥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对天地之奥秘的洞察,拉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恢弘序幕。当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回首古老艺术的独特意蕴、...

    1834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从容之道 脱俗之美——陈敏陶艺中的田园牧歌[图文]
    从容之道 脱俗之美——陈敏陶艺中的田园牧歌[图文]

    陈敏在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陶艺道路上,寻找各种可能。生于景德镇长于景德镇的他,自幼习艺绘瓷,他的陶瓷创作从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中生发;又从系统的美术教育中汲取营养,他的创作不只是局限在器皿、装饰等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而是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掌握、艺术规律的把握、生活的升华,在陶瓷载体上创造超凡脱俗的世界,以表达他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从容之道 脱俗之美]——浅谈陈敏陶瓷艺术创作...

    575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辛建社[图文]
    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辛建社[图文]

    记文化艺术家辛建社文/杨普义辛建社,陕西富平人,精通书画艺术,又善长诗文哲理。依书载诗,诗入画境。是德高望重的文化艺术大家,其作品有行稳致远的境界。评价一位书法艺术家的造诣,首要看“功法”。中国书法艺术,功法相当重要,是书法艺术守成与创新的基石。无功法,则书法形态难逃羸弱,多于臆造,制品通常与艺术不涉瓜葛。欣赏辛建社的篆书作品《厚德载福》,功法深厚,追古溯源,行笔方圆相济,刚柔转承,高古空...

    1464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抽象艺术会成为当下艺术市场新宠吗[图文]
    抽象艺术会成为当下艺术市场新宠吗[图文]

    丁乙 《十示99-10》 2014年秋拍 北京保利 成交价 494.5万元2012年以来,新水墨、新工笔相继成为不少藏家的追捧对象,2014年下半年,抽象艺术(主要指抽象绘画)紧随其后,尤其在几场重要的拍卖会上,大有取代新水墨之势,进而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在《新水墨何以新》一文中,笔者曾指出,与既有的水墨传统比较,“新水墨”的“新”又该如何呈现呢?是语言、修辞方式之新?创作方法论、媒介观...

    11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圆明园兽首晋侯青铜器 流失一瞬间回流举步维艰[图文]
    圆明园兽首晋侯青铜器 流失一瞬间回流举步维艰[图文]

    原标题:文物回归的曲折路径文物流失可能只在一瞬间,但是文物的追索却往往历经坎坷有时甚至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重要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据悉,此次虎鎣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捐赠,它包括舆论、外交、专业支撑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很多...

    1556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