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是不是毕加索晚期作品价格的推动者
近日,《南华早报》的一篇关于毕加索艺术在中国的报道,引起了外媒的注意。
1996年以前,毕加索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但随着当时的开放政策逐步实施起来,两位德国藏家、艺术赞助人彼得-路德维希(Peter Ludwig)及其夫人Irene向中国国家美术馆捐赠了总价高达2700万美元的89件藏品。在这批重要捐赠中,包含了毕加索创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4幅晚期画作。
2003年,在一系列的艺术外交活动中,时任法国总统的雅克·希拉克携25幅毕加索的画作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此后,大量毕加索作品展在中国举办,其中就包括2011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举办的为其三个月的毕加索作品大展,当时共有48件作品展出,其中包括油画、版 画、雕塑等,均来自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
过去一年,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在中国各地频繁亮相:上世纪30年代开端的Vollard Suite收藏展;山东淄博举办的毕加索瓷器展;南京和武汉举办的毕加索绘画作品展。即使是在互联网上,一幅毕加索作于1963年的版画也于2014年5月出现在了淘宝上。几乎没有哪位西方艺术家能够在中国有如此密集的曝光率。
然而,外媒Art Market Monitor对这篇报道并不十分认同——这篇文章将毕加索晚期作品的价格攀升与它们在中国买家中的受欢迎程度等同是不合适的,早在中国买家开始集中购藏之前的几年,毕加索的晚期作品价格就已经在大幅增长,事实上,中国买家的确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购买力,但还称不上是毕加索晚期作品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