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放歌
在近期全国名家画北京的活动中,浙江画家何绍教创作的大型油画《景山放歌》,描绘的是在北京的景山上一群中老年朋友激情满怀放声歌唱的喧闹场面,与背后宁静的紫禁城形成强烈的对比,宽幅面的构图大气磅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精神风貌,幸福生活。整件作品180×520cm,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各式动态的人物有百余个。作品所体现的和谐向上的一种正能量和深厚的绘画功底,受到了业内专家和北京市民的好评与喜爱,当地的主流媒体对其也不吝赞美之词。记者近日就这件作品专门采访了画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个外地的画家,怎么会想到要参与这样一个活动?您对北京的风土人情了解吗?
何绍教(以下简称何):去年5月,北京的好友来信,希望我参加中国名家画北京的主题创作活动。对北京来说,我是一个外地人,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是肤浅的,画北京,我没有优势,虽有兴趣,但是没有信心。为了不让朋友扫兴,我答应试试。我去书店找了些资料,根据自己几次到北京的感受,构了一张北京掠影的草图。一个月后,我去北京走街串巷,逛了5天。将要离开的那天清晨,好友带我去景山公园,一路上行人比较稀少,但进了公园,里面却非常热闹,有唱歌的,跳舞的,晨练的,遛鸟的,还有不少游客。景山约50米高,是历代皇帝修故宫、挖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山顶建有万寿亭,向南眺望是金色的紫禁城,我不由想起毛泽东的诗句:“东方欲晓,……风景这边独好。”我很兴奋,有了创作灵感,在我脑海里,浮现了一幅生动的人物活动场面。
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件作品的诞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何: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用今天的话说是接地气。所谓灵感,我的理解是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与偶尔接触的事物,在你的脑海里碰撞产生的火花。假如去年6月我没有去景山公园,假如我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和画人物的擅长,我就不会有创作这幅画的冲动。当然,也可以说,我画《景山放歌》是一种缘分。各种因素的自然凑合,使我得以迅速地找到灵感,进入创作。
记:画中的人物纷繁复杂,林林总总,这么多人物的素材是怎么收集的?
何:创作《景山放歌》一共花了11个月时间,前6个月主要是收集素材,构草图。对我来说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是素材,我跑了北京景山公园、玉渊潭公园、天坛公园等不少晨练场地。在玉渊潭公园,我采访了歌友合唱团。现场的核心成员约有百十来人,他们穿戴很讲究,演唱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指挥是个中年女性,她指挥时表情丰富,很有感染力。合唱还有乐队伴奏,还有伴舞,唱的都是一些老歌。天坛公园的场面就更大,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围着唱,光指挥就有3个,轮流上场。指挥站在一个装有轮子的平台上,那架势就像在战车上指挥千军万马。他们组织有序,有导演,有电声乐队,还有服务组。整个活动开展得非常有生气,大家越唱越起劲,越跳越开心,整个场面非常感人。而有些素材则是我在杭州收集的,去年整个夏季,我有空就往西湖边跑,寻找我需要的画面。幸运的是,大部分被拍的对象,只要我说明来意,他们都会积极地配合。画中有些老外的形象,是近几年我在国外旅游时收集的。但画面中的大多数形象,都是生活中的原型。《北京日报》刊登了这幅画后,景山公园的合唱指挥知道自己上画了,很高兴。展出后,听说还有一些人专门从画中寻找自己的形象,对号入座,非常开心。
记:《景山放歌》的画幅大,人物多,创作的艰苦可想而知,这其中碰到了哪些困难?
何:构思的过程是随收集的素材循序渐进的。第一稿的草图唱歌的人不到20人,还有打太极拳、跳群舞的,也很热闹,题目叫《风景这边独好》。一审时,北京专家认为内容太多,主题不明确,建议我以合唱为主体,取题为景山放歌。这下难住我了,因为我缺少感受,缺少素材,凭空想象肯定不行,怎么办?我二上北京,跑公园补充群众唱歌的素材。北京群众性的业余合唱团人数多,集聚点分布广,天坛公园内有好几个点同时开唱。我了解他们的活动规律后,连续跑了几个公园,周末人数最多。我收集了不少素材后,心里才稍稍觉得踏实。在回杭州的火车上,我开始整理素材,重新构思。构思的过程有点像小孩子搭积木,拆拆拼拼,草图画了一大叠。半个月后二稿发往北京,等待二审。10月初,二审通过,为了让画面的人物更丰满,更有代表性,我又三上北京补充素材,期间还接受了北京媒体的采访。
记:大幅的主题性创作,一般都要先画小的色彩稿,是这样吗?
何:上画布前肯定要画色彩稿,我吸取以前画大画的经验教训,为了避免出现反复,先画了几幅小稿,放在一起比较,然后确定其中一张,上小尺寸的画布看效果。最后一张色彩稿是36×104cm,尺寸比较大,这非常重要,色彩、透视、人物比例、虚实关系、黑白灰层次等,都一一敲定,直到满意。
《景山放歌》的定稿是180×520cm,尺寸之大,人物之多,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不过,我心里还是比较有把握。上正稿前,我选了有代表性的画面,1比1地试画了3幅80×120cm的正稿人物原大的局部,找准感觉。等到画上正稿时,我心里已经非常踏实,从打轮廓到上色、到每个人物的塑造、到每个景色的描绘,都是一气呵成。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画起来就越顺畅。
记:这么大的作品,创作场地也是个问题。
何:我自己的画室因为在楼上,大的画布框电梯运不了,所以是借用杭州一所小学的一个教室创作的,40多平方米。整个画面正好占满教室的一面墙。画上面时要站在凳上,画下面要坐在地下,坐久了,气都喘不过来。为了赶进度,大年初二就去了画室。这样连续画了5个月,终于在今年的4月10日将其完成,送往北京。
记:这件作品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何:8月下旬,我收到北京市文联的邀请函。9月3日,我去北京参加了在世纪坛举行的“中国名家画北京”展的开幕式。《景山放歌》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我也有幸代表所有参展的画家上台参加开幕仪式。我的画被放在画展的最前面,并刊登在了画册的首页。《北京日报》当天做了报道。9月12日的《光明日报》也登载了此画,还做了专题报道。北京市文联、北京的媒体以及北京的百姓对油画《景山放歌》的厚爱,对我来说是最大的精神安慰。我用画笔刻画了北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自己也乐在其中。我觉得只要用心、用情、用力,你的作品总会得到别人的喜欢。我今后还有类似的创作想法会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