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景》60cm×90cm布面丙烯2012年
第一次见到彭博的作品是在去年的“青年艺术100”项目启动展上。远远望过去,作品犹如无数羽毛从空中倾泻而下,轻灵飘舞中竟带有穿透的力量。待走近了才发现,作品的名字其实叫做《微尘》,那满布画面的不是羽毛,而是一粒粒我们肉眼几乎看不到的“微尘”。
彭博的画中遍布这样的“微尘”,它们形状接近,姿态不同,颜色各异,或同一方向倾泻而下,或螺旋状扶摇上升,又或以自己的旋律随意舞动。乍看起来它们似乎全都一样,但是却可以轻易地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这些不同似乎有迹可循,但却找不出一个普适的规律。在这种同与不同、似与非似的纠结中,画面不可避免地传达出空洞和迷惘的情绪。面对彭博的画,观者多少会有些不知所措。其实,观看彭博的作品是需要支点的,满眼都是同样的形象,这样的观看方式往往让人晕眩和迷失,这也是为什么遮天蔽日的沙丁鱼群常常能躲过鲨鱼的袭击。我们所要做的,是从那些看似一样的重复中找到一粒属于自己的“微尘”,只看那一粒,它会在你的心里自然地分裂和蔓延。
在中国人的哲学里,“见微”可以“知著”,“微尘”虽微,却蕴藏着大千世界。“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样的境界几人能够达成?人是自己的全部,但是事实却是“人在世间直微尘耳”。艺术家在创作这些“微尘”时,是否也心怀着爱憎的苦楚?
其实在我看来,彭博的创作是非常个人化的感受呈现,或者说他的作品是表达自己愉悦、悲伤和愤怒的方式。彭博喜欢独处、爱画静物,非常关注物体本身,并对它们倾注很多个人感情。在他看来,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并且“包含着记忆的源代码”。彭博常常在作品中刻意于表现方式的单纯和自我意识的强调,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自我感受的执著探索和不懈深入。他用细胞一样的语言将日常物体进行异质化的表现,试图打破我们惯有的观看和思考方式,毫不犹豫地放大和重复自己的生活体悟,对原有的表征系统发出挑战,并且大刀阔斧地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这是他最为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其最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
艺术是一种解放性的创作,彭博和他的作品为这一理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注脚——艺术的解放绝不仅仅是绘画本身,更是艺术家感知世界的能力。
对于一般人而言,简单机械的重复是难以忍受的,但在艺术家眼里,这却有着非同一般的表现力。重复,是突出与强调最为简洁有效的办法,彭博深谙此道且乐此不疲。就像看似相同的每一天都是我们人生的刻度一样,彭博用看似相同的重复完成了其内质化自我体验的完整记录。不同颜色、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不同的变化方向都对应着不同的心情和意义,甚至是不同的观念表达。整个画面在随意中透露出精心的布局和对秩序感的强调。艺术家似乎越来越注重画面本身的内部结构,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难看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犹豫和矛盾,也不难想象其在平衡画面营造和观念表达上的努力与探索,重复、碰撞、挤压、覆盖、变化……直至和谐共存,艺术家成功营造出其画面特有的艺术张力,塑造出与现实空间并行的抽象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强调的不是先验性的秩序,而是不同的可能性之间的相互转换。
王丽(作者系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