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作品《箫音》
莆田,古称“兴化”,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提起莆田,恐怕很多人会首先想到那里的木雕。
在当前国内著名的木雕交易市场,如广州带河路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古玩城等,莆田木雕精品炙手可热;在我国台湾,据不完全统计,有800多座天后宫内的数千尊木雕妈祖神像产自莆田;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国家也对莆田工艺大师的传统木雕艺术品十分青睐。
前不久,为进一步打造莆田雕刻艺术品牌,集中展示莆田雕刻艺术大师整体创作风貌,莆田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等单位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莆田市雕刻艺术大师北京精品展,20余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新秀的100多件作品集体亮相,展示了老、中、青三代的整体创作风貌。
始于信仰 源于生活
早在唐代,佛教就已在莆田的仙游传播开来。当时宗教建筑不断兴建,由此带来的神像制作和庙宇装饰对木雕工艺有着很大的需求。巧合的是莆田自古盛产龙眼,当地人发现龙眼木质地坚硬细腻,是制作木雕的上等原料。由此,莆田木雕逐渐兴盛起来。
除了服务于宗教,莆田木雕的兴盛还源于当地人的生活理念。莆田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据莆田市委宣传部部长程强介绍,自唐代以来,莆田历史上人才辈出,功成名就的莆田士大夫以及富绅喜欢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祠堂和宅院,大量木质结构房屋的兴建又催生了大量的木雕附件、家具及陈设品。其实,不仅仅是大户人家,过去普通的莆田人在成家时木制家具的添置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使得当地的木雕技艺不断地得以延续和发展。
戏曲艺术的普及也给莆田木雕的繁盛注入了活力。莆仙戏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这一剧种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莆仙戏所讲述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为木雕艺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莆田人把自己喜欢的题材、图案刻在建筑物或日用器物上,既满足了他们的审美要求,也增添了生活情趣。
行业自律 政府扶持
如今,莆田人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莆田木雕也从过去服务于建筑逐渐向工艺品、艺术品方向发展。
“继承传统、兼收并蓄,一直以来都是莆田雕刻界秉持的理念。从我的父辈开始就注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雕刻品类的特点,结合时代潮流开发原创精品。”今年64岁的莆田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佘国平说,父辈对我们这一代要求更为严格,他们鼓励我们在学好传统的基础上走进学校,系统地接受美学教育。“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作品,创新与变革比较大,其中不乏中西合璧、独具匠心之作。”
在此次精品展中,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广受好评。中国工艺美术厂原总工艺师王树文说,这些年轻的后辈充分运用了莆田木雕的传统技法,但在题材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形成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值得鼓励。
一代代传承人对雕刻技艺的不断钻研和传承为莆田木雕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而近年来莆田市政府对木雕行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比如,莆田市政府出台了《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赋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建成了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等交易平台,搭建了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等品牌赛会,为工艺美术精品的销售、展览和创作提供了平台;开展非在编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使得来自民间的创作人员获得了“工艺美术师”职称,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莆田木雕行业的创新与竞争能力。
还需加强创作重视产权
近年来,莆田的木雕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现有木雕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而面对规模如此之大的木雕行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也难免产生一些问题。
“近几年来,国内对于木雕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这部分需求主要集中于中低档木雕作品,对木雕精品的需求并不高。由此就令许多年轻人无法潜下心来搞创作,中途放弃的很多。”佘国平说,艺人的心如果静不下来,就没法创造出独具韵味的作品;而无暇提高自身修养的艺人,更无法创造出流传久远的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宋伟光、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张伟均表示,当前的莆田木雕呈现出过度追求“工”而缺乏对“艺”的思考的倾向。对此,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跃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木雕作品的创作上应更为强调与时代结合,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传达出一种人文关怀,让艺术引领市场。”
此外,佘国平还表示,当前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对原创木雕艺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当前,由于法制环境的不完善和人们知识产权观念的淡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莆田工艺美术行业内出现了仿制和侵权现象,长此以往必将挫伤业内人士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