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汉代铜镜以其五彩缤纷、内容广泛、气势宏伟、情感强烈的精美纹饰,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珍稀的古代工艺品”。而除了纹饰之外,铜镜上的铭文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在笔者多年来收藏研究过的汉代铜镜中,有两只汉镜上的铭文就反映出了汉代的官吏制度,值得探讨研究。
据考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官制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齐、鲁、赵等国采用的周制——辅佐国君发号施令的人都称卿;二是宋、楚等国,不采用周制。如宋有太宰、大司马;楚有令尹、大司马,都是对掌文武两权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丞相以右为上;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代基本沿袭秦制。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货币等;礼部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司法刑狱;工部主管工程营造、兴修水利等。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为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图1为东汉早期的“位至三公”镜,直径12厘米,圆形、圆钮,圆圈带均匀放射四蝙蝠形叶,四叶间为“位至三公”铭,其外为内向八连弧纹。“三公”为古代辅佐帝王的三个最高官称。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师”;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西汉末年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又称三司;唐宋沿称,但已无实权;明清均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荣誉性虚衔。
此面铜镜上醒目的“位至三公”铭文,应为“广告”之用,表明用此镜者可以达到“三公”的职位,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三公”职位之高。
图2是变形四叶对凤镜,直径为14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围以平雕剔地宝珠形四叶纹,四叶间为图案化的对凤纹,似为抽象画派的鼻祖,四叶内角各一篆书文,合为“君位公卿”。图案化的八凤纹,立冠垂尾,相互抵接,内向十六连弧纹圈带,菱纹缘,制作精美,图案奇特,为东汉中、晚期铜镜。此镜铭文中的“君位公卿”,“公”在前文中已有阐述,而“卿”也是汉代高级官名,地位在公(诸侯)之下,大夫之上,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之“上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汉代铜镜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汉代青铜的发展史,折射出古代能工巧匠艺术创作的独到用心,体现了当时铜镜制作工艺的水平,既是人们欣赏的对象,又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同时它对汉代的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在不断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汉代思想、科技、历史、文明的印记。本文讨论的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