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青铜古鼎:王权的象征[图文]

时间 : 01-10 投稿人 : 猩猩 点击 :

青铜古鼎:王权的象征 | 艺术品科普

商后期 卧虎立耳扁足鼎

青铜古鼎:王权的象征 | 艺术品科普

西周前期 后趠方鼎

青铜古鼎:王权的象征 | 艺术品科普

商后期 己鼎

文献记载中,夺鼎意味着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

杜廼松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青铜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当我们走进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总会在古代文化的展览室里,看到陈列着或多或少,大小不同,形制相异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数是由地下发掘出来的,有些出自墓葬,有些出自遗址或窖藏,其中少数是传世品。这些器物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商后期的卧虎立耳扁足鼎,尺 寸:通高27.5厘米,口长26厘米,口宽17厘米,腹深15.5厘米。出土地点:1975年陕西扶风县白家村。鉴赏要点: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平盖,鼎腹口小底大,垂腹,鼎颈部四面均饰有两个对称的顾首夔龙纹,鼎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恰与两立耳相套接,使鼎盖不错动,盖中央有一环纽,以便揭提,盖顶的四角各有一个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盖变成俎案,此器设计独具匠心,其鼎盖做法为商周青铜器所罕见,弥足珍贵,今藏于扶风县博物馆。

礼器源自生活用器

奴隶社会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人剥削人的先河。奴隶主阶级为维护和加强对广大奴隶的占有和剥削,建立起庞大的国家机器以管理整个社会生产和残酷镇压奴隶的反抗。同时,国家又建立起一套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礼乐制度,显示出“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等级,赋予各个不同等级地位的奴隶主以不同的特权。使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有秩序的分配,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所谓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国家立法的方法,明文规定奴隶主的不同阶层(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道德规范及艺术需求。其内容包含在政治、军事、法律,以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个方面。

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青铜器的制造也为这种礼乐制度服务。这类青铜器被称为“礼乐器”。这种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记功颂德、死后用来随葬。清人阮元说:“器者,所以藏礼,故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就说明了青铜器的重要性以及与礼制密不可分的关系。青铜礼器是根据统治阶级意志和爱好制作的。当时的工匠,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把许多礼器都做成了精美的艺术品,使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青铜礼器由日常生活用器转化而来。根据奴隶主礼乐制度的需要而赋予某一部分器具以特别神圣的意义。如鼎和鬲,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出现,是人们用来饮食的器具,食具中的簋原是盛黍稷的器皿。它们和酒器中的爵、觚、尊、罍等,因被奴隶主所独享,逐渐成了显示尊贵的象征,广大奴隶和平民不能使用。后来,天子常用“金”(即青铜)来赏赐有功之臣,用来作彝器,更赋予其一种神圣尊荣的涵义。这种礼器只能由受赏者的子孙沿袭使用,别人不得染指,以此来维护和显示该家族的社会地位。

西周前期的后趠方鼎,尺寸;通高21.3厘米,口宽13.3厘米,口长17.4厘米。鉴赏要点: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璧,下有四条细长柱足,体四角有棱脊,腹四璧均饰兽面纹,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该器铸作精美,在宋代即已著录,留传保存至今,实属难得。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铜鼎政治价值极高

在青铜礼器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是一种祭器。古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死后鼎被用来随葬,在幽冥的世界中供其灵魂享用。不仅如此,鼎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定鼎”、“迁鼎”、“问鼎”的史实。在商周时代,鼎不再是单纯的一种炊器了,而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象征物,被赋予了神圣和宝贵的色彩,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它被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

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更是犹如命根子一样重要,极其受重视。不难看出,楚庄王所问的周王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谁占有它就意味着拥有王权,失去它就意味着失去了王权。从王孙满的答话中可知,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九鼎象征着九洲。以后“桀有乱德,鼎迁于殷”,又“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文献记载说明夏、商、周王朝政权的更替过程中,都曾以后代夺了前代的鼎,作为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的象征。

周定王时,周王朝早已衰落,这时强大的楚国自有夺取周王权,取而代之的野心。楚庄王问鼎,显示了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图谋叛逆的一个具体反映。西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早已风雨飘摇的奴隶制政权,自然不允许楚庄王问鼎之轻重的,所以必然要说些硬气话,强调“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

失鼎意味着失政权

在商代二里冈时期的墓葬中已见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级现象。在安阳期的自由平民小墓中只能用仿铜器制作的陶觚、陶爵等来随葬,而不是用鼎行陶器。可见,鼎的使用在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之间具有严格界限。

到了西周,用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这就说明用鼎及用鼎的多少是随着名位的不同而有区别的。《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现今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列鼎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依次递减,形成由大而小的序列。也有人把这种组合称为“升鼎制度”,意思没有原则的差别。

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墓葬出土的鼎,皆证实了这种制度。例如湖北京山出土春秋时期九个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两套鼎(一套七件,一套九件),都是列鼎制度的具体反映。自然这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的僭越情况。

由上述可知,青铜礼器的实质,就是显示奴隶主阶级不同等级不同的权力,其中鼎更是统治权力的标志,谁夺到这种礼器,就意味着夺到了政权,若失去了鼎,就意味着政权的丧失。

相关文章

  •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图文]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图文]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国家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而中国藏品占据了绝大部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藏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代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一应俱全。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

    934 艺术品 美术作品 艺术品鉴赏
  • 玩珠子为何这么热[图文]
    玩珠子为何这么热[图文]

    三眼老天珠(朱砂满泌)配赤金砂老蜜蜡手串,2012年拍卖成交667万元 十年前,珠子免费送根本不值钱,现在一颗中原高古珠子价格动辄过千元,一颗天珠甚至几百万元在古玩圈子里,这几年价格涨疯的除了文房,还有珠子。十年前,珠子还只是买古玉随手送的不值钱东西,现在一颗中原高古珠子价格动辄过千元,好一点的上万元,顶级的红缟玛瑙珠子一颗甚至卖出了48万元。为什么珠子的热潮来得如此凶猛?什么样的珠子才有收藏价值...

    688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文房四宝收藏投资前景[图文]
    文房四宝收藏投资前景[图文]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它是中国独有文书工具,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今 天已经逐步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变成了收藏品,延续着千年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的敬仰 和崇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

    1671 艺术品 美术作品科普 艺术品鉴赏
  • 精美的瓷器艺术欣赏[图文]
  • 浑厚典雅的金文[图文]
    浑厚典雅的金文[图文]

    散氏盘铭文终于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了素有国之重器之誉的大盂鼎。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圆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颈及足上部饰兽面纹。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铭文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探求西周金文书法和字形递嬗的实物资料。能零距离观赏到青铜大鼎,那是托了潘达于老人...

    675 艺术品 美术作品知识 艺术品科普
  • 币王奉天一两真身首秀京城[图文]
    币王奉天一两真身首秀京城[图文]

    币王奉天一两新浪收藏讯 2015中国国际钱币(北京)展销会将于5月22日-24日在北京正式举行。据悉,该钱币展被誉为钱币界顶级盛会,本次展会特别邀请到资深藏家周大为展出“奉天癸卯一两”,这枚极具传奇色彩的币王在2011年被周大为以2500万购入,从美国辗转至台湾到内地,多次刷新中国钱币拍卖纪录的币王幸得荣归故里。1991年古德曼中国钱币专场拍卖专场的标王,以当时的天文数字18万7000美金成交的奉...

    1824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国外设计师绘制的王家卫经典电影艺术海报欣赏[图文]
  • 黎族龙被:天上纹样 人间织[图文]
    黎族龙被:天上纹样 人间织[图文]

    清代人纹图五联幅龙被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民族文物是海南文物中的一大特色,在民族文物中,黎锦又是其最丰富与最具特色的文物,而黎锦中龙被则又为其佼佼者。在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们在各市县的普查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龙被,在这些众多的龙被中,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清代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图三联幅龙被,堪称为其代表作。珍藏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这幅清双凤朝阳双狮戏球图三联幅龙被,质地为棉,通高为18...

    879 艺术品 美术作品图片 艺术品文章
  • 四大名绣:粤绣[图文]
    四大名绣:粤绣[图文]

    广绣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产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产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潮绣广绣广绣广绣广绣广绣广绣广绣广绣...

    872 艺术品 美术作品知识 艺术品科普
  • 藏家收藏疑似汉朝铜镜 背面雕现代杂技动作[图文]
    藏家收藏疑似汉朝铜镜 背面雕现代杂技动作[图文]

    一个男子头顶瓦缸,脚踩独轮木板,双手张开保持平衡;还有一位男子双手倒立,支撑在一个狮子石雕上,全身呈大幅度弯曲;一位女子双手各拿三支细长棍条,顶端顶着六个碗碟……这些形象的杂技动作,其实我们在传统杂技团表演中都可以看到,但是作为浮雕出现在汉朝古铜镜的背面,就让人称奇了。古铜镜上刻有古杂技人物浮雕,一共有13组古杂技人物,其中“顶缸”、“耍碗”,“双人合作”等杂技,与现代中国传统杂技的表现形式并无二...

    1332 艺术品 美术作品图片 艺术品文章
  • 西南土司遗址:帝国扩张与边疆[图文]
    西南土司遗址:帝国扩张与边疆[图文]

    杨价墓出土螭首金盘 杨价墓出土螭首金杯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均建造和使用于土司制度发展盛期,曾为土司治所和军事城堡,是土司制度实施的典型先行地区,是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作为系列遗产,具有土司行政和生活中心典型的功能构成、聚落格局和建造特征,在土司治所或城堡中具有代表性。2015年7月,德国波恩。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大会上,我国的三处中国土司...

    459 艺术品 美术作品科普 艺术品鉴赏
  • 早期实用紫砂壶是否值得收藏[图文]
    早期实用紫砂壶是否值得收藏[图文]

    开篇故事:听说王先生和姜先生为一把紫砂壶发生一些争议。起因是王先生曾劝导姜先生买下一把紫砂壶。然姜先生经 过研究以及与部分藏友探讨后,认为这件器物并不值得收藏。于是王先生欣然接手了这件器物并视为珍宝。记者饶有兴味地与王先生进行了沟通,并看到了这件有争 议器物的照片。根据王先生提供的数据,这把壶口径11厘米、底径22.5厘米、高21.5厘米、腹周长83厘米,可谓是体型丰满而硕大。那么两位先生的分 歧...

    213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他们发现了甲骨文:晚清学者们艰辛的文物保护之路[图文]
    他们发现了甲骨文:晚清学者们艰辛的文物保护之路[图文]

    在牛胛骨上的刻文说起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很多人都能说出这样一个故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国子监祭酒(当时最高学府官职名,主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王懿荣得了病,用了许多药都不见轻。后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派人到中药店购药,想看看“龙骨”的究竟,发现这味药已被捣碎了。于是王懿荣又让人从药店里买回了没被捣碎的“龙骨”,发现上面有很多刻痕。他反复揣摩,发现上面的...

    416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藏品鉴赏:抗战铜墨盒[图文]
    藏品鉴赏:抗战铜墨盒[图文]

    铜墨盒铜墨盒是盛装墨汁的小器物,也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产生于清代道光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它比石砚更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欢迎,成为文人墨客案前的必备之物。铜墨盒集书画、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受众多收藏爱好者青睐。铜墨盒 笔者收藏两方民国时期刻铜墨盒,均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人士使用的文房器物,一件为方形,盒盖上刻篆书“还我河山”,一件为圆形,...

    1490 艺术品 美术作品资料 艺术品鉴赏
  • 中国的梅桃艺术:一树梅对一溪风月[图文]
    中国的梅桃艺术:一树梅对一溪风月[图文]

    王武《江南春色图》清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每年春雨过后,风变得明快而湿润,自然万物吸足雨露,在天地间欣然舒展时,就是踏青时节了。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人们借此机会赏花游水,放松身心。可观之花,枚不胜举,然而梅花桃花,还是逃不过的必选项。一是普遍,二是历时许久,早被国人赋予了特定内涵,成为某种国民文化的象征,可亲得像老朋友,又可喜得如红颜知己,当然少不得。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好些关于梅和桃的文...

    996 艺术品 美术作品知识 艺术品科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