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镜
流行于战国时期的山字镜,其“山”形纹饰的象征意义至今仍是个谜。它似“山”非“山”,似勾连雷纹又非勾连雷纹,有人说它是“丁”字,有人说它像英文字母的“T”。这个神秘而奇特的纹饰,究竟为何物?
战国山字镜存世量最多
我国铜镜史上第一个高峰期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工艺装饰富丽堂皇,已出现错金银、透雕、彩绘等特殊工艺技法。主要品种有花叶纹镜、菱花镜、地纹镜、禽兽纹镜、龙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山字镜等,其中山字镜是存世数量最多的品种,也是该时期学术争议最多的品种。
山字镜,因镜背纹饰中有“山”形主题纹饰而得名。最早提出此名称的是清代学者梁廷枏,他在《藤花亭镜谱》中收录了一面战国四山镜镜谱,并命名为“山字镜”,后来国内学术界便一直沿用至今。但这类铜镜在国外有不同的名称,日本学者梅原末治称之为“丁字镜”,欧美学者则称其为“T字镜”。这三个名称都把铜镜上的“山”形纹与文字直接联系起来,“山”形纹正面看就是“山”字,把它倒过来看就像“丁”字,而在欧美人眼中,则是英文字母的“T”。这种分歧,既反映了学者们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观察角度的差异。
《金文编》中的“山”字
关于“山”形纹的几种解释:
铜镜纹饰体现了求山神祈雨功能?
不仅命名有争议,学者们对“山”形纹的寓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定论。
梁廷枏认为,“(四山镜)刻四山形以象四岳,此代形以字。”即言“山”形纹就是“山”字,因“山”字本身就是象形字,故古人以字代形,在铜镜上刻“山”字象征山岳,四山镜即象征四岳。山字镜有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个品种,四山镜可象征四岳,三山镜和五山镜可象征三山五岳,那么,对六山镜应作如何解释呢?有学者认为,六山镜寓意江山一统,它形象地记载了秦统一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此说法,铜镜上的六个“山”字,是代表六国,故又称六山镜为六国统一镜。
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中也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的写法与今天的“山”字写法几乎没有差别。“山”在古代有岿然不动、巍峨壮观等寓意,如同福、禄、寿、喜等字一样,寓意安定、稳固、吉祥。
有学者虽然承认“山”形纹是“山”字,但不认可“刻四山以象四岳”的观点,认为山字镜是我国古代山神崇拜的产物。其论据是,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通往上天之路而加以崇拜。
另外,古人还以为山能兴云作雨,甲骨卜辞中就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证明殷人已把山神当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对象,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并在铜镜纹饰中体现出来。
“山”形纹的源头是古代蛙纹?
另一派观点则完全否定了“山”形纹为“山”字,认为这种纹饰并非文字,其内涵也与山无关。《中国青铜器全集》认为:“这种纹样是从东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移植而来。如果把勾连雷纹截取一小段,除去雷纹,则是斜形的‘山’字纹。”勾连雷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由近似“T”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再填以雷纹,故名,流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期再度盛行。这种观点的有力依据之一,就是山字镜中的“山”形纹一般都呈左旋或右旋排列,至今为止尚未出现过正形的山字镜。
还有一个依据是,山字镜的“山”形纹虽然与现代楷体“山”字基本相同,但与战国时期的金文和大篆的“山”字相比,笔画特征明显不同。“山”形纹最明显的特征是左右两竖上端都有向中间呈尖角形的延伸部分,中间一竖特别长,直到镜子的边缘。这两种特征,是金文和大篆的“山”字都没有的。
既然认为“山”形纹是勾连雷纹的一个单元,那么,勾连雷纹又与什么纹饰有关?“山”形纹的源头是什么?循着这种思路,有学者进一步推论,勾连雷纹是由古代陶器上的蛙纹演变而来,因此“山”形纹的源头就是古代蛙纹。从形态上看,古蛙纹与“山”形纹也十分相似。蛙是水陆两栖动物,不怕洪水,还有强大的繁衍能力,是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彩陶上的蛙纹,是多子多孙的象征,还有辟邪消灾的含义。铜镜上的“山”形纹,其文化内涵与蛙纹一样。
与良渚人头戴的三叉形器有关?
有些学者则认为勾连雷纹与雷电有关。闪电能发出耀眼的光芒,铜镜上的“山”形纹,是对大自然闪电现象的描述,纹饰中间较长的一竖是表示闪电在空中的电弧现象。铜镜里铸有多个“山”形纹,则表示闪电可以同时并存有多个光源,与太阳光只有一个光源不同。
上述观点,各有各的依据,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铜镜上奇特的“山”形纹,是从哪里“移植”过来的?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铜镜上的“山”形纹,可能与良渚文化的三叉形器有关,是用于纪念古代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三叉形器,因器物上上端并列有三个支叉的造型而得名,在墓葬中往往安置于死者的头部。良渚文化早中期的三叉形器,中叉明显低于两侧之叉,出土时,部分中叉上还相接一根长玉管,在形态上与铜镜上的“山”形纹几乎一模一样。
对于三叉形器的功能和意义,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冠饰。有专家推测,三叉形冠饰应是戴在首领头上的王冠,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汉字中的“皇”字上部字形符合。“皇”字在金文中经常出现,《说文》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但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据史料记载,三皇皇室来源于良渚部落集团,良渚文化出现的三叉形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用于取火的铜镜名为“阳燧”
但为什么与三叉形器极为相似的图案会出现在铜镜上呢?“山”形纹饰与三皇有关吗?我们知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由更早时期的艺术品纹饰演变而来,如青铜器常见的饕餮纹,即源于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可见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与良渚文化有很密切的传承关系,与三叉形器极为相似的“山”形纹出现在铜镜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在古代,铜镜不仅可以用于“鉴形”,还可用于取火。用于取火的铜镜名为“阳燧”,即凹面镜,利用凹面镜的聚焦功能取火,因取火于日,故名“阳燧”。据考古发掘,我国最迟在周代已发明了“阳燧”。而被奉为三皇之一的燧人氏,传说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击石取火和阳燧取火,在战国时期,“阳燧”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因此,人们在铜镜上刻上象征“皇”字的“山”形纹,以纪念燧人氏,也是很有可能的。